中国戏曲版《卡路里》蹿红网络,起源竟然在江西……
推荐阅读
每天起床第一句
先给自己打个气每次多吃一粒米��都要说声对不起��
……
这几句歌词
你是念出来的还是哼唱出来的?
近期,
一首京剧版《卡路里》在网络走红!
听了这个版本,
可能会重新改写你记忆中的旋律。
戳视频↓感受国粹的魅力
视频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临川四梦在江西,千百年来戏曲把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唱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在这里,走出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出现了最早一部全面论述元曲韵律的《中原音韵》,而四大国粹——京剧“京腔”的起源是江西三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在北京的地方化,弋阳腔同时还是全国四大声腔之一。
靖安水口乡农民戏班的演员在表演南昌采茶戏摄影:梁森
江西戏曲百花齐放、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据调查,江西省现存活态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共33个。
抚州玉隆万寿宫古戏台今天,小编先给大家说道说道,江西的三大声腔。
什么是声腔?
区分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同品种的称谓。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戏曲形成之始,就有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的戏曲。它们之间的差别,如以演唱声腔来区分,称腔或调,如弋阳腔、梆子腔、拉魂腔、徽调、汉调等,谓之戏曲声腔;如以民族或地域的艺术特色相区别,称戏或剧,如傣剧、京剧、高甲戏、歌仔戏等,谓之戏曲剧种。
赣剧亮相中央电视台2018春节联欢晚会演员:陈俐 廖聪戏曲声腔,除指音乐声腔及其演唱特点外,还包括由这一声腔流布各地繁衍而成的声腔系统,简称腔系。
广昌孟戏人物摄影:jx方圆每一声腔剧种的最初形成,都以鲜明的地域语音和音乐为特色,都是一种地方戏,后来逐渐扩散、繁衍发展。当一种声腔剧种流布新地区后,与当地语言、音乐、习俗、欣赏习惯相结合,又会衍变为当地独有的声腔剧种,如明初弋阳腔的远涉云、贵。
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摄影:秀山轻雨江西历史上的三大著名声腔有弋阳腔、青阳腔及宜黄腔,它们融入了赣剧、广昌孟戏、采茶戏、木偶戏、皮影戏等多种戏种,让江西的梨园姹紫嫣红。
弋阳腔
弋阳腔是弋阳人民的杰出创造,它是宋元南戏流传到弋阳县后通过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辗转改益”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它产生于元末明初,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中国四大声腔,是中国的高腔鼻祖,它影响了中国13省47个声腔剧种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2004年召开的“全国高腔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肯定了弋阳腔的历史地位,并对弋阳腔在全国流布的走向脉络进行了论证,“中国弋阳腔博物馆”也用图片形象地给予了展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弋阳腔经典剧目《珍珠记》新中国成立后,弋阳腔古木逢春,1953年江西省文化厅(现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创办了弋阳腔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子弟;1958年,在弋阳腔发源地——弋阳县组建了弋阳腔专业剧团。
弋阳腔剧目《张三借靴》弋阳腔的艺术表演特性与南戏及后来发展的传奇戏相似,弋阳腔的脚色行当体制主要为“三生、三旦、三花”的三行九脚制。在表演上,弋阳腔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自然美,以演员行旦为例:除花脸的台步外,其他行旦台步一般以角色的年龄加以区分,比较生活化。此外,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声腔特色,奠定了其表演粗犷、奔放、强烈的动律美。
现代革命戏弋阳腔《方志敏》在音乐体制方面,弋阳腔和南戏一样,都是曲牌音乐的形式。本来南宋的“里巷歌谣”就包含民间小调,加上宋人词牌和其他歌词渗入,从而形成了南戏曲调的多样性。南戏的音乐曲牌经过长期不断的创造发展,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四百余种。弋阳腔不仅继承了南戏的音乐曲调,并以它为基础,再吸收北曲杂剧的曲调,使其曲牌唱腔也就非常丰富了。
弋阳腔《还魂记·游园惊梦》弋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它延绵至今,虽有兴衰,但始终不绝,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多的文化遗产。
弋阳腔宣传片
(视频时长8分12秒来源: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
青阳腔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安徽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形成了徽剧。
资料图:湖口县青阳腔专业剧团的演员送戏下乡青阳腔艺术上继承了弋阳腔干唱,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青阳腔剧目《百花赠剑》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荆钗记》赣剧版(青阳腔)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湖口青阳腔的演出剧目多数是明代传奇,其剧目课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全本戏部分,包括岳飞戏等连台本戏;二是单出戏部分,包括《秋江别》等;三是杂出戏部分,包括《贵妃醉酒》等。
赣风:湖口青阳腔
(视频时长18分27秒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宜黄腔
宜黄腔据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系由嘉靖年间抗倭将领谭纶,从浙江将海盐腔戏班带回原籍江西宜黄后,受到当地音乐和语言的影响,逐渐形成。据考证,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写给家乡宜(宜黄)伶,并用旧时宜黄腔演唱的。
宜黄戏演员像摄影:sizhiying宜黄腔属于皮黄调一类。据考,宜黄腔就是京剧、赣剧与徽、汉、湘等皮黄系统中二黄或称南路腔的前身,宜黄是二黄腔的发源地,宜黄戏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
宜黄戏《穆桂英》摄影:sizhiying宜黄戏是如今尚存的江西地方赣语大戏剧种,江西省古老的传统赣语戏曲之一。发源于江西宜黄县,起始于明末清初(1644),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形成发展于清乾隆初期(1786),兴盛流传于清嘉庆至光绪时期(1880前后),衰落于清末至民国战乱时期(1920-1948)。旧称宜黄班,明末清初开始专唱“宜黄腔”。清末以后,吸收了其它乱弹的声腔和剧目(如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等)而成为由多种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
宜黄戏《麻织情韵》宜黄戏传统剧目丰富,特色鲜明,旋律简单平直,尤以平板有特殊的地位和用法,以至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二凡的一种板式;整本戏多,故事性强;角色分工细致,唱腔简炼朴实,唱腔口语化,易学易懂;表演粗犷大方,唱做念打形成一套既严谨而又灵活的程式,用胡琴伴奏,地方色彩确实很浓,与京剧、赣剧很不相同;能适应表现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和不同时代、内容的剧目。
宜黄戏与宜黄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显示出耀眼光芒和四射魅力,它的继续存在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价值。来源:江西风景独好
编辑:刘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