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在松江的校园里竟然还能学到这些...

2018-11-24 18:21
上海

今天下午,松江区2018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活动举行。

在活动现场的展示区,叶榭竹编、泗泾十锦细锣鼓、顾绣、松江话……全区10多所中小学带来了各自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小小“传承人”演示了独特的传统技艺,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每一件学生作品的魅力。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不仅赋予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也让学校构建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课程。跟着小松一起来看看这些“松江特色”的课程。

中山永丰实验学校:松江话

中山永丰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李优冉,如今能够讲一口地道的松江话。“在学校里,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学讲松江话,还可以相互交流对话。”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小松。

中山永丰实验学校坐落在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了能让学生们学习到最纯正的松江话,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学说松江话》,内容包含了学生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还引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松江方言文化。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说我好宝宝……”这首松江童谣《摇啊摇》,中山永丰实验学校的学生都会用松江方言唱出来。学校每周都会通过校园广播进行教学和互动,从简单的词语开始,拓展到句子、对话等,通过儿歌和情境进行学习,注重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
泗泾小学:十锦细锣鼓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一种民间音乐艺术,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2008年,十锦细锣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溯历史,这项民间艺术曾一度失传,现在的《十锦细锣鼓》是根据清代光绪13年(公元1888年)的曲谱原稿破译而来,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代上海地区民间音乐。如今,在传承人张洪生老师的带领下,泗泾小学开设十锦细锣鼓相关课程已有10年。

泗泾小学在二至五年级的孩子里,每年挑选出有一定民乐基础的学生,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时间,由泗泾“十锦细锣鼓”传人进行面授,希望让“十锦细锣鼓”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精品,再一次焕发出青春光彩,并且能有新一代的传人将它发扬光大。
三新学校:顾绣

一根绣针、一块棉布,穿针引线、勾画刺绣。活动现场,来自三新学校的小绣娘们正低着头,左手托着画布,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轻捏一根绣花针,沿着画稿上的线条飞快地“穿梭”着,一针一线地展示着顾绣工艺。

2008年3月,三新学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艺术引入课堂,纳入课程。学校特别为学生们设置了顾绣坊室,还聘请了顾绣传承者来给学生指导顾绣的刺绣技艺。目前,学校每周开展一次顾绣社团活动,小学、初中每周各设有一节顾绣拓展课。

来自松江区三新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徐洁,从二年级开始学习顾绣,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从绣直线、曲线,如今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顾绣作品。她告诉小松:“平时一幅顾绣作品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我细心的习惯。”

张泽学校:竹编

叶榭的民间竹编工艺源远流长,是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泽学校于2013年将叶榭竹编引入学校,聘请了叶榭竹编工艺非遗传承人唐正龙、俞水林两位老师傅作为指导老师。

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学校编著了竹编校本教材,并组建竹编社团,在全校招收热爱叶榭竹编的学生,每周1个多小时的竹编课程,向同学传授基础编织法和小滚灯、蛐蛐笼的编织流程。

目前全校已经有12位学生获得”非遗传承小能手“的称号,其中不少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竹篮、竹船等相对较复杂的竹编作品。

不仅如此,泖田山歌、多彩软陶、古诗吟唱、京剧戏曲……松江各中小学都带来了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课程。
会上,22位松江学子被授予“小小非遗传承人”称号,松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松江区家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8年松江小小非遗传承人名单

学校

姓名

传承项目

车墩学校

周翔宇

丝网版画

车墩学校

吴佳

丝网版画

三新学校

陈乐涵

顾绣

三新学校

徐明扬

顾绣

泗泾二小

杜奕博

面塑

泗泾二小

向付昊清

面塑

小昆山学校

孙瑞萱

海派剪纸

小昆山学校

王可心

海派剪纸

张泽学校

金雨霞

竹编

张泽学校

何香怡

竹编

泖港学校

李郝

民间山歌

泖港学校

姚宇婷

民间山歌

上师附外小

陈天阳

中药文化

上师附外小

刘禹辰

中药文化

佘山学校

陈方圆

江南丝竹

佘山学校

徐艺蓓

江南丝竹

泗泾小学

陈思妃

什锦细锣鼓

泗泾小学

顾子欣

什锦细锣鼓

新浜学校

陈贤

花篮马灯舞

新浜学校

李猛

花篮马灯舞

叶榭学校

费林玉

草龙滚灯

叶榭学校

俞梦洁

草龙滚灯

部分照片由唐天瑞、陈思远拍摄

部分资料来源:区教育局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