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蒙学】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鹿柴》
金山区图书馆
幼儿蒙学
金山区图书馆于每周五推出“幼儿蒙学”栏目
“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幼儿蒙学即指以幼儿教育启蒙阶段给予重要的养正教育。本栏目涵盖古诗词、国学经典、历史典故等板块,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也能全方位培养幼儿的品格。
传承从娃娃抓起,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让幼儿从诗词中体会韵味,品味诗词的无穷意境,从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诗词之美吧!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幼儿蒙学
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踪影,只听得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晖返照到密林的深处,又映照在一片青苔上。
注释
幼儿蒙学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赏析
幼儿蒙学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作者简介
幼儿蒙学
王维,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原标题:《【幼儿蒙学】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