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学术“新生”之路——我与三线研究的故事

2024-03-07 17:50
上海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三峡大学田吉高老师,并诚挚感谢诸位师友对我的无私帮助!)

感谢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老师的提携,让我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时节,有机会梳理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在三线建设研究方面,我只是一个还在门口打转的新人,幸运的是在各位老师的引领下,使我有机缘走进这一当前国史研究的热点领域,分享三线人那段笑泪交织的珍贵记忆。

一、缘起三线:初识或是旧识

首次了解三线建设,是2020年9月初研究生入学不久。我和几个同门跨专业考入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的学习,导师罗萍老师(以下简称“罗老师”)为了让我们尽快找到合适的毕业论文选题,她组织了一次师门交流会,特邀了正从事三线建设研究的冯明老师(以下简称“冯老师”)参加。冯老师介绍了他从2017年初以来进行三线建设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与罗老师合作开展三线建设研究的计划,主要聚焦三线铁路(焦柳铁路)、三线水电(葛洲坝工程)和三线档案等领域,邀请我们参加由他领衔的三线建设研究团队,共同做好三线建设研究,还带我们到三峡大学档案馆查看了馆藏的三峡大学前身之一——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葛水院”)的筹建档案。听完冯老师热情洋溢的介绍,田蕊菡师姐和我及董璇同学都倍受鼓舞,决定从三线建设领域中寻找各自的毕业论文选题。

冯老师为了让我们尽快了解三线建设学术前沿研究成果,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2020年10月初,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陆续为我们推荐了一批三线建设的研究书目,拓展我们的学术视野。上海大学徐有威和吕建昌、同济大学左琰、东北师范大学李彩华、东北林业大学刘博、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勇和辛文娟、西南科技大学崔一楠、宜宾学院周明长、六盘水师范学院苏世奇(现在阜阳师范大学工作)和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彭涛(现在贵州大学工作)等各位老师结合各自的研究所长,先后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研究书目,使我们能够按图索骥去查阅经典论著,让我们事半功倍。

二是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核心期刊编辑来学院交流,指导我们开展三线建设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在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11月4日至7日,徐有威老师应邀专程来学院讲学,并作了《“四史”视域下的三线建设与葛水院精神新时代解读》学术报告,建议我们立足三峡大学水电学科优势,深入开展三线水电研究(见图1)。同年11月27日,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柏权院长又应邀来学院作《工业文化遗产视域下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学术报告,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见图2)。次日,《贵州社会科学》编辑翟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马建强和《湖北社会科学》编辑孔德智三位老师应邀联袂来学院交流,向我们传授如何选题、撰写学术论文和投稿经验等(见图3)。

图1:徐有威老师作《“四史”视域下的三线建设与葛水院精神新时代解读》学术报告,摄于2020年11月5日。

图2:黄柏权院长作《工业文化遗产视域下武汉工业遗产保护》学术报告,摄于2020年11月27日。

图3:马建强、翟宇、孔德智三位编辑老师联袂交流,摄于2020年11月28日。

三是分享了关于口述史、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学术讲座,鼓励我们多听、多学、多思考。如我们有幸线上聆听了复旦大学张晓虹老师的《历史记忆与地方感构建——以声音景观研究为例》、上海师范大学钱杭老师的《水库与水库史》(感谢山西大学贾登红老师的邀请)、南京大学李玉老师组织的“新中国企事史青年学者空中沙龙”第三场之《三线建设企业之缘起、变迁及特点》(感谢周明长老师的邀请)等。线上参加了武汉大学单波老师组织的“随波逐流读书会”(感谢辛文娟老师的邀请)等学术活动。

随着对三线建设了解的不断深入,我童年时期的记忆逐渐复苏,突然发现三线建设与我并不遥远,它曾经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的老家湖北当阳有一座三线军工厂,该厂的生活区与我所住的家属院只隔着一堵红砖墙,墙上开了一扇铁栅栏门供大家通行。我现在依然能清晰回忆起那些生活中交织的点滴:夏日的傍晚,我们常会拿上凉席和水壶,穿过铁栅栏门,沿着一条水泥路,经过军工厂的医院、幼儿园,最后到达操场。选好位置将凉席在操场中央的草坪上铺好后,大人们或是坐在凉席上闲聊,或是绕着操场跑道散步与锻炼,小孩子则是满操场疯赶打闹。操场对面是他们的职工俱乐部,很大一栋楼,一楼是一座占地面积不小的剧院。很多时候,姥姥会去职工俱乐部前的空地上与该厂的退休职工一起做操,那里有不少她的东北老乡,她们经常一边锻炼,一边唠嗑。该厂还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在我上小学时停办,学生都转入了我们本地的学校。在我们这个地方,除了上课,本地学生都用方言交流,他们却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我们的本地方言则能听不会讲,显得很特别。在一些表达方式上他们与我们也不一样,记得有个同学是该厂的,有一次和我聊天时,提到她妈妈会在周末带她去当阳买鞋,当时我感到很诧异,心想她们不就是在当阳吗?为什么不是上街买鞋,而是去当阳买鞋?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段对话反映的正是“三线人”及其后代的地域身份认同和归属感问题。这座军工厂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在人员构成上,职工大部分是外地人,且北方人居多;在设施建设上,有专属的学校、医院、俱乐部、菜市场、农场、银行营业点等;在日常交往中,他们与当地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疏离感。这些不同之处曾让我感到好奇,但当时我并未去深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好奇也逐渐被我深埋心底。

我高中毕业时搬家到宜昌市城区,住在葛洲坝街道。夜晚我常沿着长江散步,欣赏葛洲坝船闸的灯光,周边的人称呼这片区域为“330”。“330”便是葛洲坝工程的代号,是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3月30日乘“江峡”轮视察长江三峡,故葛洲坝工程又名“330工程”,乃是三线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现在才发现原来我曾经的生活中随处都有三线建设的影子,那些曾让我感到好奇的事情突然之间就有了一个答案。对于三线建设,仿佛有一种召唤,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心。有机会参与三线建设研究,于我而言是一种幸运。经过慎重考虑,我的毕业论文方向确定为三线建设研究。

二、因地制宜:铁路“转轨”水电

在我确定要做三线建设研究后,罗老师和冯老师全力帮助我寻找合适的选题。然而,我老家当阳的那家三线军工厂因故无法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只好放弃。

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冯老师建议我来研究三线铁路与城镇发展问题,其中宜都市枝城镇是我国重要三线铁路焦枝(河南焦作至湖北枝城)和枝柳(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铁路的主要交通节点,目前学界对焦枝铁路的研究还很薄弱。2018年9月,他和宜都市档案馆开始合作整理与研究馆藏的焦柳铁路三线建设档案,并促成该馆于2020年8月底与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过与罗老师商议,并咨询了复旦大学段伟老师和周明长老师,暂定选题为《焦枝铁路与宜都枝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为了让我们对焦枝铁路及其沿线的三线企业有直观的感受,并熟悉三线档案,2020年11月6日,冯老师和罗老师带我们陪同徐有威老师到宜都市考察,还参加了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宜都市档案馆联合举办的“宜都三线建设档案搜集、整理与研究”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共宜都市委办公室罗冬副主任(现为宜都市档案馆馆长)主持,宜都市档案馆向光武馆长(现为宜都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简要介绍了该馆三线建设档案的数量、种类、价值,以及近年来与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的相关情况。徐有威老师结合其多年整理与研究小三线建设档案的经验,为我们搜集、整理和研究焦枝铁路三线建设档案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图4)。徐老师带领我们调阅了一些三线建设档案,并现场指导我们如何来进行档案解读,还参观了宜都红色记忆展厅。随后,我们驱车实地调研了焦枝铁路(宜都段)、枝城长江大桥、枝城火车站(图5)、238老厂区、717所、712所等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线建设遗产的调研活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枝城长江大桥、枝城火车站和238老厂区。

图4:“宜都三线建设档案搜集、整理与研究”座谈会现场,摄于2020年11月6日。

图5:从左至右:冯明、周长柏、徐朝晖、罗冬、向光武、徐有威、冯吉、田蕊菡、董璇、张金玉、罗萍,2020年11月6日摄于枝城火车站。

感谢宜都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胡卫东,副主任罗冬;宜都市档案馆馆长向光武、副馆长徐朝晖、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周长柏;238厂宜都厂区负责人姚成、聂杰;聂河镇党委书记范辉、副书记龙之国等人对我们调研活动的大力支持。

为了让我对焦枝铁路档案有总体了解,在冯老师、罗老师指导下,以及向光武馆长和周长柏书记支持下,我和田蕊菡、王新亚、董璇从2021年1月至4月对宜都档案馆藏的焦枝铁路三线建设档案进行了录入、整理和校对工作。部分整理的史料收入冯老师、罗老师等总主编的《三线建设史料选编》第一辑《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报纸卷》中,即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社李金涛老师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我们三线建设研究团队指导下,2023年3月,宜都市档案馆馆藏的“三线建设档案”成功获批湖北省第二批档案文献遗产,成为全国首份三线建设档案入选省级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国内三线建设档案学术研究与保护利用实现新突破。

2021年3月底,受新冠疫情影响,我无法继续到宜都枝城去做实地考察和搜集资料。在此之际,冯老师和罗老师都建议我更换题目,且冯老师建议我研究三峡大学的前身之一——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电学科的发展问题。他在2019年9月筹备“记忆与遗产:三线建设”研究高峰论坛时,就曾在三峡大学档案馆查阅过葛水院档案,了解到葛水院是1978年4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三三〇工程局负责筹建的,是当时我国唯一以工程命名的本科院校,为葛洲坝工程建设和我国水电事业发展而培养人才。三峡大学工会原副主席田吉高老师(曾任葛水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写过《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筹建经过》,《湖北文史》,2019年第1期)认为葛水院既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丰硕成果,又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建设的重要成就。经田老师牵线搭桥,2020年7月13日,学院和学校档案馆就合作整理与研究三峡大学校史档案达成了共识,得到了档案馆张业明馆长、龚海燕副馆长的大力支持。故冯老师建议我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来研究改革开放时代葛水院水电学科发展问题。经冯老师、罗老师与张业明馆长、龚海燕副馆长的沟通,他们欢迎我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葛水院档案,使我从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能在档案的“海洋”中遨游。

三、起于累土:文献结合口述

在进入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的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冯老师和罗老师组织三线建设研究团队进行的诸多“学术实操”工作,包括参与整理葛洲坝集团系列报纸、参加“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口述史项目调研和开展葛水院口述史料搜集等。

(一)参与整理葛洲坝集团系列报纸

冯老师和罗老师认为:开展三线研究,资料储备是第一要务。为此,两位老师与学院黄河老师通力合作,组织和带领同学们搜集与整理多种三线史料。其中之一就是葛洲坝集团系列报纸。经冯老师多方奔走,在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戴启昌、公司办公室文档处处长杨哲、档案馆高级主管宿永成,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图书馆罗明安主任、郭国英老师等人的热心帮助下,终于在2021年元月中旬找到了《三三〇战报》《长江葛洲坝报》《葛洲坝集团报》等近百本葛洲坝集团1971年以来的报纸。

2021年3月中旬,冯老师、罗老师指导我和董璇边研读、边整理这批报纸(图6),并让董璇充分利用这批报纸来做硕士毕业论文,最后定名为《葛洲坝工程早期建设中的政治动员研究——以<三三〇战报>为中心(1971-1978)》。此时,我的毕业论文选题已基本确定为葛水院水电学科发展研究,冯老师和罗老师还提醒我多留意这批报纸中与葛水院相关的史料。但这批报纸数量很多,我们俩人手太少,整理效率很低,加之暑假宜昌炎热,借的办公室又无空调,我们就暂停了这项工作。

图6:冯吉和董璇正在整理《三三〇战报》,摄于2021年3月12日。

2021年11月17日,冯老师和罗老师商议后,调整了方案:一是增购了高拍仪,3台同时扫描;二是增加了人员,杨杰、曹雪纯、段倩雯、陈小玲、胡煜琳、王超男同学都自愿参与扫描,一共8人,由我负责分组和调配,白天和晚上的课余都有同学扫描,杨杰负责统计每个人的工作量和检查扫描质量;三是杨杰摸索出快速扫描的办法,加快了扫描进度。至12月17日,这批报纸全部扫描完成,成为我们团队研究葛洲坝工程的珍贵史料。

(二)积极参加“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口述史项目调研队

除了查阅档案文献资料,冯老师和罗老师也高度重视口述史料搜集工作。

田蕊菡的毕业论文是研究焦枝铁路“宜昌民兵师”日常生活问题,利用了宜昌市档案馆和宜都市档案馆等文献档案,却缺少口述史料。由于她是重庆人,对宜昌地方不熟悉,开展口述访谈困难重重。故2021年4月初,冯老师以《“焦枝铁路“宜昌民兵师”口述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为题,与宜都市档案馆联合申报了宜昌市社科联年度课题,以帮助田蕊菡搜集她急需的口述史料,并于同年5月底获批。我也忝列课题组成员,学习如何搜集口述史料,为将要开展的葛水院口述史料搜集工作积累经验。鉴于当时疫情形势,我们计划暑假集中调研宜都县民兵师,并由冯老师负责组建了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口述史项目调研队,成员有罗老师、黄河老师、我、田蕊菡、董璇和吉雅洁。

调研前,在冯老师和罗老师指导下,我们做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一是研读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的《牛津口述史手册》等口述史经典著作,掌握开展口述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二是学习其他高校口述史团队成功经验,2021年4月23日晚,冯老师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张杨老师作了《口述史理论与方法在党史国史研究编纂上的应用》的线上学术报告(图7);三是我们根据培训所学,梳理访谈对象人选、撰写访谈提纲、设计访谈流程等,访谈提纲得到了徐有威、张勇、张杨和武汉轻工大学王灿(现在复旦大学做博后)等老师的指导;四是制作调研队旗帜、采购荣誉证书、录音笔等;五是冯老师通过宜都市档案馆协调,落实了访谈对象。

图7:张杨老师作《口述史理论与方法在党史国史研究编纂上的应用》线上学术报告,摄于2021年4月23日晚。

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2021年7月7日,由冯老师带队,罗老师带病参加, 我们直接奔赴宜都市枝城镇邓绍本先生(曾任宜都县民兵师枝城团宣传队队长)家中开展口述史访谈(图8)。第一天是团队集体出动,由老师先进行访谈示范,然后我们再补充访谈。第一天口述史调研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总结。根据时间和任务安排,我们后边几天分成了两个小组,早出晚归,分别由黄河老师和吉雅洁开车前往不同受访对象家进行访谈。在4天时间内,我们一共访谈了22位对象,收集了不少关于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选拔流程与标准、铁路建设与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组织动员与政治宣传、与地方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此次口述史调研实践让我累积了“实战”经验。经过前期准备、观摩、亲自上阵访谈和后期整理资料,我初步掌握了开展一次完整口述史访谈的方法与基本流程,这为后续撰写毕业论文而进行口述史访谈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此附上一则调研日记:

2021年7月8日,阴,“焦枝铁路宜都民兵师”口述史调研第二天。

今天要访谈的对象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村,路程远,任务重。因此,一大早冯老师和黄老师便带领我们小组出发了。第一站官垱村。黄老师驾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上,山风拂面,满目翠绿,大家的心情也格外愉悦、欢畅。看着绵延的群山,不禁感慨:如果没有便利的公路,山里的居民想要走出大山该有多么困难。大大小小的公路如蛛丝网络串联起山里的每一村每一户,让他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联通。同时也让我联想到我们正在研究的焦枝铁路,正是它的成功修建,让当时的这座小城枝城跟大半个中国的城市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对枝城来说,随着一趟趟火车奔驰而来的,不仅是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更是意味着发展、飞跃的珍贵机遇。

图8:从左至右:吉雅洁、曹青华、罗萍、梁胜义、王子荣、邓绍本、董璇、冯明、冯吉、田蕊菡,2021年7月7日摄于枝城镇邓绍本先生家中。

感谢宜都市档案馆馆长向光武、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周长柏、史志研究股股长杨青松;枝城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陈美慧,阳和岭村党总支委员曹青华、妇女计生委员梁胜义、治调委员王子荣;松木坪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郑万芳,高坝洲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陈雪松;五眼泉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张粲,鸡头山村党总支书记彭晓柏、总支委员谢远中、后备干部张昭文等人对我们调研活动的帮助。

上述口述史料极大地充实了田蕊菡和吉雅洁的硕士毕业论文《三线建设时期焦枝铁路宜昌民兵师工地生活研究》(2022年5月)《焦枝铁路与枝城城镇社会经济变迁研究(1969—1986)》(2023年5月),为她们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搜集葛水院口述史料

在阅读葛水院校史档案的过程中,我感到了解相关办学事项的成因背景,对于准确解读档案史料十分关键,因此,急需一位熟悉葛水院校史的专家来进行指导。

2021年9月,经冯老师引荐,罗老师带我去学校档案馆拜访了田吉高老师,希望他能指导我解读葛水院的相关档案。期间,罗老师亲自对田老师进行了首次访谈,我负责录音。通过田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他是在葛水院批准筹建后不久,于1978年5月从湖北来凤调来三三〇工程局参与葛水院筹建工作,见证了葛水院的整个发展历程,从三峡大学工会退休后又被返聘到学校档案馆负责校史编撰工作。他曾担任过葛水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和三峡大学工会副主席等职,对葛水院和三峡大学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我所看到的很多葛水院的文件都是他参与制定的,他清楚这些文件的来龙去脉。这次拜访结束,田老师还向罗老师和我赠送了他的著作《求索之路》。我经常就葛水院档案中的诸多疑惑到学校档案馆向他请教,每次他都会热情地招呼我:“小冯,你来啦!”然后认真地听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耐心解答,深入讲解相关文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2022年4月16日,冯老师收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三线建设研究团队徐利权老师发来的《2022年第五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三线建设口述史展览邀请函》,希望我们团队最新口述史研究成果能够参展。随即,冯老师通知我、杨杰和段倩雯三人来共同完成此事。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提交两个案例:一个案例主题为“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另一个案例主题为“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筹建始末”,后者以参加过葛水院筹建的田吉高老师为代表。4月25日,田老师在三峡大学校史馆接受了我和杨杰同学的访谈,向我们详细讲述了葛水院的筹建过程。随着他的动情讲述,我们仿佛也经历了那段火热的岁月,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一辈葛水人心中对学校的热爱。在回忆为了实现当年批准、筹建、招生和开学,很多领导和老师们所作出的奉献与牺牲时,田老师更是不禁潸然泪下(图9-10)。据悉,随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第五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与工作坊暨新建筑论坛(春季)的三线建设「集体·口述·记忆」与传统民居「匠作·匠艺·匠具」的主题文献展上,我们团队提交的这两个案例得到参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图11)。其后,这两个案例还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五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文献展”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2023年11月6日至12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

图9:访谈田吉高老师现场,从左至右:杨杰、田吉高、冯吉,摄于2022年4月25日。

图10:冯吉在访谈田吉高老师,摄于2022年4月25日。

图11:「集体·口述·记忆」与传统民居「匠作·匠艺·匠具」的主题文献展局部图,华中大建规学院微信公众号,2022年5月30日。

当我面临访谈对象不足的困境时,田老师慷慨地允许我查阅和使用了一部分他历经千辛万苦访谈而来的葛水院校友口述史料,他表示,“这些口述资料还没有出版,但你们学生做研究不容易。我授权给你使用,希望你能做出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正是在田老师的无私帮助下,我得以解决了大难题。当我最终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将打印稿送给田老师审阅时,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给予我肯定与祝贺。

令我感到悲伤的是,田老师不幸于2023年11月20日因病去世。当冯老师于11月22日傍晚打电话告知我这一噩耗时,我简直难以置信。所有的过往,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浮现:田老师常笑着叫我“小冯”,戴上老花镜认真看我的毕业论文,和我谈到他喜爱的乒乓球运动时会兴高采烈,在校园里与我偶遇时还会闲聊……我实在不愿相信慈祥而宽厚的田老师就这样突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至今日,田老师虽已仙游,但他对我们后辈的帮助与鼓励让我终身难忘。

四、新的起点:毕业非学成

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许多老师为我操碎了心,特别是我的导师罗老师。

在查档初期,考虑到我们都是初次接触档案,多存在档案解读方面的问题,为了帮助我们准确的解读档案,在2021年6月4日举办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方向学术沙龙上,罗老师作了题为《档案识读与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范式再检讨》的报告,以自己做近代企业档案识读为例,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在档案研读方面的方法与经验。

在撰写毕业答辩需要的期刊论文时,最初我想利用所参与搜集的焦枝铁路口述史料来撰写,罗老师不同意,认为此次口述史料搜集有限,不足以支撑我、田蕊菡和吉雅洁同时来写三篇论文,建议我写葛水院水电学科发展方面的文章。于是,我整理了手头上现有的葛水院档案资料,发现多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于是将论文题目聚焦于此,拟了几个题目,但都不尽如人意。我感到有些沮丧,罗老师安慰我论文思路可以,题目可以后期再提炼。于是我如释重负,一边研读档案,一边继续修改论文题目。2021年7月28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那天晚上我将新拟的论文题目和思路发给了罗老师,很快就接到了她打来的电话,给予了我极大的肯定,认为与之前相比,我在拟论文题目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希望我再接再厉。挂掉电话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欢呼起来,并情不自禁地抱起我妈妈在家里的客厅转起了圈。那段时间,我因一些私事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心情一直比较低落,并陷入了对自我的巨大怀疑中。罗老师那一番鼓励的话语,仿佛是沙漠中的甘霖,滋润了我,一下子将我从低落的情绪沼泽中拉了出来。蒙在心头的乌云顿时消散了,我突然间想通了,不再感到失落(图12)。

图12:冯吉微信朋友圈,2021年7月28日。

为了帮助我增长见识,2021年10月15-17日,罗老师带我到广西桂林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合办的“第24届史学理论研讨会”(图13),我有幸聆听了许多学界前辈的鸿论。

图13:罗萍老师带领冯吉参加第24届史学理论研讨会,摄于2021年10月16日。

2021年9月,我开始着手撰写毕业论文。阅读着浩如烟海的档案,我常常失去方向。这些资料似乎很有用,我却无法抓住其中的逻辑和重点,将它们串联起来。经常写着写着就推翻了之前的论文框架,重新调整,我的论文题目多次变化。以至于到2022年12月14日毕业论文首次中期检查时,我还没有完成初稿,论文框架也很松散。结果可想而知,我没有通过中期检查,需要到次年3月接受第二次中期检查。面对这个结果,我感到十分惭愧。本以为罗老师会严厉地批评我,她却依然柔声鼓励我,并给我写下了满满的修改意见,从如何抓住背后的逻辑关联到框架结构的调整,甚至连错别字都一一标注出来。那一刻,我的愧疚达到了顶峰。冯老师也多次打来电话安慰与鼓励我,建议我将葛水院水电人才培养作为论文重心,并指出还需要补查一些档案。老师们的关怀让我心生愧疚的同时又倍感温暖,我想只有认真完成这篇毕业论文才能对得起老师们为我付出的心血。

然而祸不单行,首次中期检查结束后我便开始发高烧。反复持续的高烧让我大脑处于“停机”状态,直到2023年1月初,我整个人才缓过劲儿来。我与论文的新抗争再次开始。我一边梳理首次中期检查时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一边阅读苏云峰的《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以转换思路。经过认真思考,我确定自己无法在短时间内利用现有的资料完成对葛水院水电学科发展历程的研究。在与罗老师沟通后,我将选题聚焦于之前冯老师建议的葛水院水电人才培养问题。从2023年1月到2月,我重新研读档案,思考罗老师给我的批注,如“行文要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一视野落笔”,“在改革开放时期水利水电院校发展的普遍性特征中揭示出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独特性”等,在档案中挖掘出曾被我忽视的一些细节(图14)。罗老师甚至陪我一起研读,指出哪些是被我遗漏的重要档案。我的心情也不再焦虑,开始变得平静,最终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中,我逐一通过二次中期检查、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感谢研究生方向组和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赵广军、潘大礼、胡俊修、黄河、杨洋、张学见等老师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罗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通过正式答辩后,仍然没有停止思考对其进一步修改与完善。胡俊修老师提出的毕业论文题目要设法加上“改革开放”的背景,以靠近马理论学科属性的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6月2日,罗老师给我发来微信,将她最新拟定的论文题目《改革开放时代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电人才培养研究(1978-1996)》发给我,并询问我的意见。我的论文题目最终就这样凝结着众多老师的思想而确定下来了。论文最后有幸被评为三峡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查重率仅7.7%,为我的硕士阶段学习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我走上学术之路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图15-17)。

 图14:2023年3月2日罗萍老师的修改批注。

图15: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毕业答辩现场,摄于2023年5月27日。

图16:师门毕业合影, 董璇、罗萍老师、冯吉,摄于2023年5月27日。

图17:三峡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证书

现今,三线建设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新兴的“显学”,能够投身其中,这既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志业,更是我人生的新起点。作为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三线建设研究队伍,挖掘宝贵的历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和深化新中国史研究,是我辈应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我愿在这条学术之路上追随老师们严谨而谦逊的脚步,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冯吉,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供职于宜昌科技职业学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