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她一边看展品,一边呢喃“太伟大了”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何颖晗 实习生 王雨澄
2018-11-21 20:3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1月21日,星期三,雨。

一场秋雨突然而至,让上海有些许寒意。兴业路上,参观者们穿着厚衣服排着队向前走,把雨伞收进塑料袋,逐一进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上午10时左右,60多名从山西太原前来的参观者走进展厅,他们来自山西太原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此次来同济大学培训,今天特地相约来此参观。

展馆内,讲解员向大家一一讲述每件展品的历史,每一段抗争的艰辛。40岁的李先生落在队末,他拿着手机,几乎把所有的文字档案都拍了下来。

李先生(右一)在阅读档案资料。澎湃新闻记者 何颖晗 实习生 王雨澄 图

“走了一圈,许多展品不细看不行,所以我把感兴趣的资料全部拍了下来,尤其是十几位一大代表,他们后来命运各异,值得研究。”在二楼的展览厅,李先生说,平时单位会请一些大学教授来讲课,关于党史的内容,他都会去探讨一下。

这是他首次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李先生说,通过直观的体验,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诞生和发展而来的,旧中国又是什么样子,“这些早期共产党人坚持过来,真不容易。”

同样来自太原的张女士也是首次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她一边看展品,一边呢喃“太伟大了”、“不容易”。她说自己除了对党的诞生史感兴趣,也对上海如何成为党的诞生地非常好奇。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专设的特展区域,“日出东方”的展出仍在继续,张女士和她的同伴们在这个展区停了很久。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馆方通过生动形象的展品在这里作出说明,让每一位参观者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根基和历史逻辑。

张女士在“日出东方”展区门口拍照留念

馆方介绍,明清以来,上海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江南小城。1843年开埠后,近代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其特殊的政治格局、发达的经济贸易、五方杂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新学说、新思想的传播,为上海成为一座开放之城、革命之城、光荣之城奠定基础。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重镇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上海更是汇集了中国共产党孕育诞生的两个必备要素。

在这里,张女士看到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比如:在吴淞之战中英勇牺牲的江南提督陈化成戎装画像、小刀会起义时潘可祥部使用的短剑、公共租界巡捕使用的警棍和徽章等。这些珍贵文物,都是近代上海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以前觉得大上海商业繁荣,十里洋场,现在一下子看到了上海的红色根基,印象又提升了,越发喜欢这座城市。”张女士说。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