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头|玩偶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南音
2018-12-31 15:03
来源:澎湃新闻

儿子不到两岁的时候,风从他手上吹走了一只印着维尼熊形象的气球。不久后他就知道,气球只是一种玩具,但他再也不愿意买同样的气球。因为,他总是想起那只维尼熊可怜的命运。

孩子对物品寄予的情感,并不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而减少。如果这些物品带有动物形象,它们对于孩子的价值似乎介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之间。它们只是不会动,不会叫,却仍然是真实的玩伴。即使童年结束了,他们对玩偶的爱也不会完全消失。

对毛绒玩偶的需求很少完全是实用性的,即使只是为了买一只趴在上面打盹的玩偶靠枕,人们对符号价值的考虑,还是会优先于对用料、做工和舒适程度的考量。人们并不是在寻找一只装饰过的靠枕,而是寻找一只可以兼作靠枕的玩具,其中还蕴含着情感因素。

对玩偶的爱会变成人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且成为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参照。这种爱不求回报,但只要付出,就会得到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慰藉也越多。从理性的角度看,这种爱只是自言自语,就像睡着的人抱着自己取暖,总有冻醒过来的时候。问题在于,爱是不是理性驱动的?或在多大程度上是理性驱动的呢?

这些排着队和被吊起来的人形玩偶一度让我感到惊悚。我决定等待片刻,看看它们的顾客是谁。南音 摄

电影《A.I.》中的男孩戴维在寻找身份的旅程中,一只玩具维尼熊一直陪伴着他,见证他对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类男孩的渴望。斯皮尔伯格似乎想证明,即便那些被称作爱的刺激和反馈机制可以设定,但对爱和被爱的渴求却无法设定,而只能来自和世界的互动。

不管和戴维互动的是人类,还是玩具,互动都是真实的,并且能够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欲望。这种欲望才是人类所有并且只有人类会有的特征。

斯皮尔伯格的处理不一定符合库布里克的原意,毕竟在《太空漫游2001》之类的电影里,库布里克已经表达过对人与机器界限的怀疑。

但是在《太空漫游2001》中,库布里克探讨的是另一个话题:机器是否具有征服欲和控制欲,以及它们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和人类有没有分别。比较而言,爱似乎比征服和控制这类话题更复杂,更有社会性,也更微妙,因此难以简化成为达成目标而设定步骤的过程。

库布里克没能完成《A.I.》的拍摄。斯皮尔伯格接手后,这部电影不像典型的库布里克作品那样坚持冷酷的反乌托邦立场。情节被设置为人类签署领养机器人的协议后,对机器儿童而言,对人类的爱就会变成一个不可撤销的指令。电影还特别表明,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人类不受机器人的伤害——似乎机器人公司也汲取了《太空漫游2001》的教训。

但电影并没有真正回答,为什么一个机器儿童会产生似乎只有人类才有的对爱和被爱的渴求;电影也没有回答,玩具熊对戴维的关切是否出于同样的渴求。实际上,在电影中,玩具熊对戴维的关切以及这种关切的自主性表现得更早,但玩具熊从来不是为这个目的设计出来的。它只是一种低等级的、原始的玩偶,几乎就是一只真正的毛绒玩具。

当我开始留心某些细节的时候,这些细节就会纷纷出现在我眼前。这个孩子是我儿子的玩伴,她总是拿着一只玩偶,有时候是芭比娃娃,有时候是毛绒绒的动物,当其他孩子都去幼儿园的时候,这个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上学的孩子就会在空旷的小广场上和这些玩偶做游戏。南音 摄

孩子和玩偶之间的游戏可能是模仿成年人之间的互动,这意味着他们会通过游戏强化自己对成年人主导的社交活动规则的适应。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是把成人人际关系简单移植到他们和玩偶的关系中。他们其实创造了一种新的情境。

在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中,刺激和反馈机制都是双向的,但在和玩偶的游戏里,刺激和反馈都由一个人设定。孩子需要对玩偶说出第一句话,以启动这个游戏,这句话经常是对现实的模仿,但当孩子代表玩偶作答的时候,答案往往来自他深层的期望。

-你好,小熊

-你好,marco

-你喜欢我吗

-当然了

-你为什么喜欢我呢

-你聪明又勇敢

孩子设定了问题,然后又设定了答案,其中混杂了困扰、自我期待或者自我评价。有时候他们是为了将对话的情境和内容变成现实。

-你好,小熊

-你好,marco

-你喜欢我吗

-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

-你惹妈妈生气

-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

-那好吧,妈妈会原谅你的

他们相信玩偶一定会做这样的回答,就像他们相信童话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实。刺激和反馈的路径事先就存在于他们的心里,只是通过游戏表达出来,但和机器人根据程序行动不同,驱动游戏的是孩子内心的渴望。

这是我以前上班的办公室,坐在我对面的姑娘午睡了片刻,我正要坐下来的时候,发现靠枕上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有一天我翻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突然决定为它写点什么。这个专栏中所有文字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南音 摄

对社交型人工智能来说,理解情境并创造新情境的能力可能是最核心和最困难的地方。

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拥有足够强大的数据库和计算能力,帮助它们快速匹配已有案例和现实,作出符合常见刺激反馈机制的反应。它们会轻易就通过图灵测试。

但是问题是,他们是否会产生一种渴望:一种赞美自己的渴望,一种获取原谅的渴望,一种对着毛绒玩具说话的渴望?

(作者系摄影师,现居上海)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