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家车企同天降价!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下的卷生卷死
原创 连俊翔 陈浚武 816数士
龙年刚至,新能源车价格战就杀疯了。
3月3日,小鹏汽车宣布,G6全系车型限时立减2万元,优惠后售价为18.99万元起。而在3月1日当天,据媒体统计,至少9家车企官宣降价或限时优惠。
之前,比亚迪、五菱、长安汽车、哪吒汽车等车企都宣布了降价。
2023年传统燃油车经历了一波又一波惨烈的价格战,如今这股降价潮终于刮到了新能源车身上。
这场降价风暴什么时候会结束?又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1
产能过剩下的厮杀
新能源车不得不降价。
虽然不至于像燃油车那样处于生死存亡的境地,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在不断上涨,2023年同比增长36.2%,销量达到773.6万辆。
但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已是事实。
过去两年,比亚迪的新能源产能从80万辆提升至250万辆;特斯拉也从60万辆提升至100万辆;新势力代表“蔚小理”的产能规划,都在100万辆以上。
而据太平洋证券的预测,2023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产能达到1346万台。
以此估算,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仅在57.47%。
一般而言,产能正常的标准为79%至83%,低于79%,为产能过剩。
也就可以理解,为何2023年大多数车企的销量远不及预期。
根据各企业的公告,2023年,仅有少数品牌如比亚迪、理想达到销售目标。
早在2021年,乘联会便曾公开预警,注意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问题。而在三年后,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突出。
产能过剩下,谁想卖得多,以价格换市场,是拉动销量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去年的“销冠”比亚迪今年定下了450万辆的销售目标,而比亚迪今年1月份的销量环比去年12月份下跌41%,单月销量被吉利反超。来自市场的压力,显然影响到了比亚迪对全年车市的预判,降价水到渠成。
2
降价的“血条”还很厚
好在,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的成本在不断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是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的下跌。
这要归功于前几年高利润驱动下全球锂矿资源被大规模开发,整体产量维持高位,导致供应过剩,价格下跌。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去年前九个月,动力电池的产量达到533.7GWh,但装车量不到一半,有超过270GWh的电池入库,产量远高于需求。
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在2022年底到达峰值后,便开始滑坡式下降,相比峰值接近60万元/吨的价格,目前已降至10.15万元/吨,降幅达到82.2%。
新能源汽车成本中,“三电”模块电池、电机、电控累计占比约60%,这是过去电车普遍比燃油车贵的主要原因。10万预算,在燃油车领域可以买到一台紧凑级轿车,而电动车领域就只有A0级小车或者微型车。
有数据统计过,单位碳酸锂价格每降低10万元,带电量为70KWh的纯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就会降低0.85~1.5万元。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碳酸锂价格保持低位或者接着降价,完全可以对冲部分降价损失,提升车企经营韧性。
可以大胆预测,对有些成本控制做得好的车企来说,“血条”还很厚,降价应该还未到底。
3
谁生谁死还说不定
但价格战什么时候结束,不能看光成本,更要看供需。
2024年,从各家新能源车企发布的增长目标来看,仅比亚迪、问界、理想三家的计划交付量就增加了230万辆,而市场需求按预测仅有210万辆增量。
所以这块“蛋糕”,根本不够各家车企瓜分!
这是为啥开年上来就打价格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先把蛋糕抢到碗里再说。
目前来看,谁赢还真说不定,但尾部企业肯定日子更难。
政府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销量本来就越来越集中在头部企业。
最近三年,前十名的市场占比增加了约10%,接近80%。销量第一名的比亚迪,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35%。而在2021年,这一占比仅为19.5%。
曾经红极一时的造车新势力,则普遍日子不好过。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倒闭量在逐年上涨,2023年倒闭了约5.25万家,同比上涨了88.2%。
倒闭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技术不过关,缺乏核心技术,涉及电池续航、电池安全等,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是技术有限,产品体验不好,消费者失去信心,产品自然卖不好。
二是资金链断裂。像恒大汽车,2021年亏损超560亿元,2022年亏损276亿元,本来依靠恒大输血还能支撑,但资金链出现问题,车很难继续造下去。
从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超过30%,随着行业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愈加清晰,新能源汽车价格最终会回归理性竞争,尤其是低价位电动车的价格,很难再有更大的起伏。
但这或将导致出海的进一步“内卷”,以及中高端市场的价格战,谁生谁死,远未到答案揭晓的时刻。
原标题:《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大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