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8个晚上|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

李岱(安徽六安)
2024-02-09 19:4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春节的夜晚,卸去一整年的忙碌与疲惫,一家人围炉煮茶、闲话家长里短,听听爸妈的唠叨,体味团聚的温馨,感受辞旧迎新的光阴流转以及我们与家乡的连接。澎湃评论部夜读特别策划《春节的8个晚上》,记录万家灯火的中国年。

临近春节,老天眷顾,把雪撒满了家乡,一派过年的风景。农历龙年前的这场雪,来得正是时候——虽然也为归途增加了艰辛。瑞雪丰年,才是把年味做足。

腊月二十五,起早、打的、赶车,一路满满的乡愁,往家的方向赶。但没想到,进了上海站,竟然班次晚点,且没有确切的上车时间。于是立即打的去虹桥站。

幸运的是,要搭的这班车还有站票。上车后直奔餐车,发现餐车爆满,不是就餐的,就是奔着空位去的。车上都是返乡的人,各种花式乡音,多声部呈现,有听得懂的,有半懂不懂的,还有完全不懂的。

想及当年,乘坐绿皮火车返乡,常常没有座位,站票比坐票多。幸好当年胖子不多,绿皮火车超载了很多人,也一路跑得欢。火车很慢,几乎逢站必停,每停一次,车门打不开,因为车内挤满了人,于是有人无奈翻车窗进来。有的行李先从车窗进来了,人来不及翻进车窗,火车就开动了,把人落在了车面。眼睁睁看着火车远去。

好不容易回到老家,已是深夜,四线城市的老家黑灯瞎火,整个小城都在夜幕之下。等不到回家的车,就在车站委屈一宿,没有空调,冷成了冰人。好在心是热的。

后来家乡的小城终于通了高铁,且有始发车次的待遇。从此以后,我们不再挤绿皮车返乡,高铁三个半小时车程即可到家乡。如此便利的交通,迅速缩短了家乡与世界的距离。

老家对过年很敏感,每到腊月,老家即进入迎接新年的氛围。老家人口味重,家家都喜欢冬天腌制腊菜,及至晴天,家家户户挂晒腊味。有悬挂在窗外的,有晒在院子里的,有的索性挂在空地上,用松香、松针烟熏,暗香浮动,空气里整日洋溢着淡淡的肉香,煞是诱人。

赶上杀年猪,这是村里腊月的重头戏,仪式感十足。年关时节,屠夫成了乡下最受欢迎的人。屠夫吭哧吭哧,挑着杀猪担子赶路,大汗淋漓,头上冒着热气。远远地从村头小路赶过来。最着急的大多是孩子们,一个个欢欣雀跃,恨不得屠夫有孙悟空的本事,翻个跟斗就到。谁家杀年猪,谁家的孩子最起劲。

杀年猪,必须有邻居帮忙,否则逮不住,有时候,猪怕杀,蹚在水里不上来。幸好屠夫有办法,把猪撵上来,用套杆,套住猪头,邻居一起帮忙,把猪拖上杀场。三下五除二,七零八落,庖丁解牛,趁热气,把杀猪菜交给东家。主妇迅速忙起来,邻居家的主妇,一起下灶、做菜,热气腾腾,屋外烟囱,袅袅炊烟,伴着屋顶白雪,一幅古典意境。

有了年猪垫底,这个年就扎实多了,等到把鲜肉伺候成腊肉、香肠等品种,高挂在家里的梁上,成为家里重要的景观。为了远离家猫野猫的偷袭,须保持足够的高度和空间距离。除了备置腊肉外,还有鸡、鱼、鸭、鹅等群演,这些角色的戏份虽没有年猪大,但各有各的程序和技巧。

当然,过年最辛苦的是家乡的女主人们,最开心的是孩子们,每家的孩子都能把自家和邻居的年货家底掌握得一清二楚,也成为各自炫耀的资本。为了年货,几乎每家都很拼,卷在年货上,几乎所有的家底都体现在年货上了。

家乡把年味做足,等着游子归家。冬日昼短夜长,整个家乡,都在等待。到腊月里,家里的老母亲倚门而望,等待亲人回家过年。看着村头的行人,一个接一个,“数尽千人皆不是”,嘴上念叨着。第二天一早,继续在门口,望穿秋水。

为什么过年有这么大的魅力?究其本质,因为有年,人们才知来处,因为年,方知奔向何方。家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家是来处,也是归途。家是血缘的初心,也是文化的根脉。以家为圆心,修齐治平,家国天下,走得越远,思家越切。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及至年关,作为中华儿女,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是文化上的赤子和游子。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码头,人头攒动,都是回家的游子。还有的驾车在路上,路上堵塞的皆是乡愁。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家是温暖的港湾。

人间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即便岁月蹉跎,雄关漫道,只要能回家,所有的冷都加上了保暖内衣。旅程疲惫,肩上霜花,一进家门,都是窗花和泪花。

与家乡的年夜饭比起来,平时的日常三餐,都是快餐。从年头到岁尾,每个人从家始发,为生计,为事业,各自走散,用力生活,心中的柔软多被忽略,或被潦草地打发。这种情绪价值,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淤积成浓浓的乡愁,郁结成千千结。及至岁末,这份共情达到峰值,释放出天量级的能量,把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带入家的归途。

在家中“加油充电”,年后出发,都是满格的能量,后备箱都是满满的亲情。踏上征程,为新的一年奔赴,也为来年再一次过年回家。

海报设计 白浪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