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报道】让“生命之河”畅流不息 ——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
一名男性患者急性胸痛6个小时后来到中山医院血管外科,CT显示主动脉夹层累及锁骨下动脉,生命危在旦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与团队在无影灯下争分夺秒,利用腔内微创技术与死神搏斗,不到1个小时就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现实世界。多年前,这样的技术难以想象,而如今,符伟国和他的团队不仅让其成为可能,还在此基础上将创新技术推向全球。
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
人体的血管系统既是“灌溉渠”也是“生命线”,在这个复杂网络中,除心脑血管外的外周血管疾病,都属于血管外科的守护范畴。一名优秀的血管外科医生,不仅要成为“拆弹专家”,时刻与病情凶险的主动脉夹层作生死时速的斗争,还要当一名精益求精的“血管工程师”,为患者疏通、改造“生命线”,让“生命之河”畅流不息。正是如此,他们往往需要强大的内心和清晰的头脑。
“头势清爽”是院内许多人对符伟国的总体印象。深究其意则会发现,这不仅体现在他一丝不乱的发型上,展现于采访时他信手拈来、一目了然的病例草图中,也呈现在他30年不间断的手术笔记里,更蕴含在由他自主设计研发并迭代更新的“Fu”系列技术中。
从巨创到微创
走进“脱胎换骨”的新时代
符伟国的从医生涯,始于中山医院。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进入中山医院普外科血管组,师从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吴肇光教授、冯友贤教授。面试时,年仅23岁的他得到了教授们的认可:“外形清爽可见为人自律,字迹工整可见做事认真。”1988年中山医院成立血管外科,符伟国成长于“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摇篮”,1991年便成为了我国第一位血管外科博士。从住院医师到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再到副教授、教授,符伟国见证了血管外科从巨创到微创的飞跃。
25年前,面对急性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危急之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开膛剖胸”的巨创手术。一场场长达10小时的手术,死亡率为15%至45%,截瘫率更是高达25%,令人心生恐惧又束手无策。因此,符伟国一直在探求新技术可能为血管疾病带来的治疗方案。
而“腔内微创”技术点燃了希望的火花。“如果说我们的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无法超越的外科手术技术,那么‘腔内微创’技术则是一个突破口,让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符伟国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腔内微创治疗”已在国际领域兴起,当他在1998年接任血管外科主任时,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全国率先开展“腔内微创治疗”,并创立“腔内血管外科中心”,逐渐将该项新技术推广至全国100余所三级甲等医院,积极推动了主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用符伟国的话来说,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25年来,符伟国带领团队完成了全球最大单中心样本5375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全国最大单中心样本4607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其中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手术死亡率降至1.3%、截瘫率降至0.8%,手术时间也缩短到30分钟至1小时。
从医生到“血管工程师”
“Fu”系列技术创新问世
从巨创到微创,意味着血管外科医生向既拿得好手术刀、又操作得了导管的“两栖人才”转型。然而,由于各类导管纷繁复杂,其功能特点、使用场景截然不同,如何恰当地应用导管,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一直困扰着符伟国。“摄影初学者可以选择‘一镜走天下’,那么血管外科是否可以做到‘一根导管多功能’?”他上下求索,从内镜检查灵活的头端得到启发,试图开发一种通过体外部件操控头端形状的多功能导管。通过“医工结合”与国内厂家工程师沟通合作,2002年“Fustar可调弯鞘”横空问世,符伟国也由此成为全球以姓氏命名自主设计研发临床腔内器材的医生之一。一名“血管工程师”成功练就,让更多的患者成了受益者。
6个月前,一名即将出院的男性患者拉着符伟国和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董智慧的手,频频道谢。而将时间再往前拨半个月,当时这名42岁的患者反复痰中带血一月有余,在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面对极易破裂的瘤体与极高的手术难度,当地医院一筹莫展,建议患者转诊至中山医院。然而,患者抵达上海的当日,病症骤然加重,由痰中带血迅速发展为咯血,情况危急,家属心急如焚。
通过主动脉CTA检查发现,一颗巨大的假性动脉瘤盘踞在患者胸主动脉,就像一颗不定时血管“炸弹”,随时威胁生命。千钧一发之际,在血管外科多次会诊后,符伟国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同时,为尽量保留较优势的左侧椎动脉,采用了原位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使用了Fustar可调弯鞘等专用器材。手术顺利完成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已消失,胸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血流畅通,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一天即可下床活动。
在此基础上,符伟国在国内首创的Fusmart可调弯导管、Futhrough主动脉覆膜支架破膜系统以及Fabulous模块化支架也相继问世并成功转化,部分产品获得欧盟和美国FDA的认证,其中Fustar可调弯鞘还销往18个国家或地区。今年10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3届国际血管腔内治疗大会的直播手术中,符伟国和血管外科副主任郭大乔带领团队凭借自主原创的全球首款Futhrough穿刺针,用40分钟的中国速度完成主动脉弓动脉瘤重建锁骨下动脉的微创手术;11月14日,在第50届Veithsymposium全球血管外科国际会议上,符伟国就Fabulous主动脉专用支架在中国上市后的研究进展发言,代表中国血管外科医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言传身教“医”脉相承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5000多例主动脉夹层手术、5000多例腹主动脉瘤手术……近30本笔记本,记录了符伟国30多年来在院内院外主刀的每一例腔内微创手术;患者信息、采用技术、耗材详情、术前术后对比图片……符伟国还利用碎片化时间,将电子笔记与纸质笔记同步,便于随时查阅。早已成为业界权威的符伟国,即使平均每天要做6、7台手术,却仍然保持着从1992年延续至今的记笔记的习惯,他说:“让每一例病例了然于心,方能做到得心应手。”
这样严谨的作风,来自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时至今日,老师们的一些细节仍令符伟国大受裨益。他回忆,刚进入临床那几年,从静脉曲张、阑尾炎、疝气这些小手术到疑难杂症的大手术,带教老师都“甘为人梯”,身居助手之位鼓励年轻医生走上主刀位,年轻医生因此得以飞速成长。
作为血管外科的第三代领头人,符伟国十分重视团队人才培养。在他的带领下,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董智慧、副主任王利新、副教授岳嘉宁和主治医师郭宝磊等不断走向国际舞台,并代表中山医院在全球最大规模的血管外科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其中,阚远晴博士还曾获得国际比赛一等奖。此外,团队还有多人次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项目。
达则兼济天下,随着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享誉世界,越来越多的进修医生来此培训学习;此外,符伟国带领团队每年举办学习班20余次,培训亚太和国内众多学员,并连续多年主办中国血管论坛;他倾力带领学科成为全国血管外科标杆,并培养了30名博士,同时还开展网络授课,为我国血管外科培育了大批人才。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血管外科医生传承创新,患者的“生命之河”也随之畅流不息。
原标题:《【先进报道】让“生命之河”畅流不息 ——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