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再谈“内卷”:不必爬同一座山、过同一座桥,评价有待更多元
2024年上海两会正在进行时。1月24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专题会议“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办好民生实事”举行。
这场专题会上,在约请委员发言环节结束后,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举手发言,谈“内卷”对于教育体系的伤害,并建议实行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在现场,两位与会领导对该问题表示关切,并进行了回应。
姜雪峰在专题会议上发言。 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摄
1月25日,澎湃新闻记者与姜雪峰委员再次对话,聊一聊今天再谈“内卷”有何意义,如何破除“内卷”?对于学校取消绩点、“反内卷”和“脱不下的长衫”,他又怎么看?
每个人都爬同一座山,必然“内卷”
澎湃新闻:在专题会议上,您为什么选择就“内卷”这一话题举手发言?
姜雪峰:“内卷”是一个社会化的现象,我把它提出来,希望作为一种倡议,在社会面上获得一个共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内卷”的感觉,而且时时挂在嘴上?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一种状态,但又不知如何去应对。
可能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剖析——“内卷”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内卷”?
不得不承认,“内卷”不仅仅是大家插科打诨开玩笑的口头禅,它慢慢会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非良性竞争,造成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源浪费、社会资源浪费。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当每个人都爬同一座山,走同一条路,过同一座独木桥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内卷”。当孩子们都要走同一座独木桥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掉下桥,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单向淘汰,其实这就是“内卷”的本质。那么当我们把这些东西描绘出来,其实对应的方案也就出来了——大家不爬同一座山就是最佳解决方案。
名山大川那么多,为什么我们不去爬一爬新疆的山、黑龙江的山、海南的山?为什么我们不去看更多的世界?每一座山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景。当每一个人都走不同的路,路就不再拥挤了,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每个人才能享受自己的求学经历、职场发展和其他的人生过程,社会的幸福生态就会更加完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剖析“内卷”,就是寻找如何给大家带来更加和谐幸福的社会的过程。
澎湃新闻:可大家知道山有“五岳”,有“名山”和“无名”之分,如何去改变这些认知呢?
姜雪峰:在评价层面,我们应该有一个引导方向。当我们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只有一条路了,96分就一定比95分好。但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明白,95分和96分在真正的能力上不具有区分度。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不应该建立在单一的量化标准上。
当我们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能够多元化、多维化的时候,其实可以导向社会去寻找更多的山。“五岳”只有五座,“清北复交”只有四所,那么其他更多的人如何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呢?
我经常说一个森林和树林的理论,为什么大家更喜欢的是森林而不是树林?因为森林是一种生态,除了有高大的树木以外,还有小草、小花、藤蔓。这样的系统是一个多元化的生态,这种生态会带来无限生机和可能,而树林就只有树。在森林这个生态当中,不应该把参天大树和小花小草作比较,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在导向整个社会去多元化地认知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姜雪峰在专题会议上主动举手发言谈“内卷”。 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摄
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澎湃新闻:所以您认为要调整社会对多元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教育上的评价标准调整可能是一个起点?
姜雪峰:对,因为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我们讨论所有需要改进的问题的时候,最后都会回到教育,根都在教育上。我们怎样架构一个教育体系,其实就已经塑造了未来整个社会生态发展的方向。
当孩子们能认知到自己有机会多元化选择,并且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多元化选择,那么等他们长大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种生态就会更加完善。
澎湃新闻: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
姜雪峰:我觉得可以放开一些口子,去考虑用十个维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比方说,其中有3个是主评价体系,也就是教育部教委规定的核心成绩,可以占60%的权重。剩下的40%,我们可以在每个维度里再提供8-10个选择,有选择权就会避免单一性。
其实多元化的评价大家最担心的一点是公平性问题。一些非量化的标准出来之后,如何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是需要考虑的。在现在这样一个数据化的时代,其实不用过多地担心这个问题。比方说对每一个维度评价的时候,我们可以由10个人去进行。大家一定会有主观的因素,去掉两个最高分、两个最低分,外部的影响其实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而且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快速地收集很多数据,当海量数据综合去评价的时候,可以避免很多人为因素和非公平性现象的出现。
澎湃新闻:这种评价体系在中考、高考中可以运用吗?
姜雪峰:我觉得可以放开一些分数比例来试点多维度评价,比如10%或20%。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高校在试点取消绩点,转而采用等级制的评价方式,您觉得这对于缓解“内卷”会有帮助吗?
姜雪峰:我觉得蛮好的。当我们大家都在95分以上的时候,如果大家在比拼谁是97分,谁是98分,其实是一种浪费。过了95分这个线以后,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以其他的评价标准来做维度的增加,那么这个时候就会让评价体系更科学。
实际上除了这个以外,在申请海外高校offer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名校,比如哈佛、耶鲁,经常会要一些成绩以外的材料,社会责任、社会活动、团队协作等等。这些在有的家长看来是不重要的,但这些就代表了对孩子其他维度的一些评价,而不是仅仅能够坐在书桌前,去把一份试题答好。
情商、逆商、美商、音商……这些综合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不抹杀任何一项独特灵感和独特优势,才能让多元化的人和教育生态出现。
“反内卷战士”和“脱不下的长衫”
澎湃新闻:“内卷”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几年大家都在关注。那么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来提“内卷”,和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姜雪峰: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一直是一个大家不断面临却不知所措的难题。
现在疫情结束了,我们所有的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转型升级的过程,这其实是我们去突破“内卷”最好的一个节点。产业进行科技转型升级,发展模式转向双循环体系,所有这些节点其实给了我们一次去突破“内卷”的机会,让我们的社会进入到一个更科学、更多元、更丰富的发展状态。
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努力去推进破除“内卷”的方式很重要。
澎湃新闻:现在谈到“内卷”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自称“反内卷战士”,社会上也有慢就业、全职儿女这样的选择。对此怎么看待?
姜雪峰:我讲破除“内卷”的方式就是多元化,而不是“反内卷”,或者直接朝向“内卷”的相反方向。因为世界不是二元维度、不是非此即彼的,世界是五颜六色、多元多维的。
“卷”有的时候不完全是一种错误。当社会更加成熟和成型的时候,我们希望能有更细化、更科学的思考,而不是全部抛弃。就像前面说到的多元化评价,也要有60%的比例保住基础评价体系。如果没有这种基础性的评价,那么实际上所有的根都会没有。
不可取的是恶意竞争或者过度竞争,但是适当的竞争和压力,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是坏事。在没有压力和目标的条件下,进步与发展是不会实现的。
“内卷”这个词,是一个卷曲的、拥挤的状态。我希望每个人能舒展开来,内心舒展开、发展舒展开、人生舒展开。当你能展开的时候,是因为寻到了更大的天地,你不会觉得一定要折起来、卷起来。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不就是为了寻找能舒展开的这种状态吗?
澎湃新闻:怎么看待早先网络上大家所说的“脱不下的长衫”这种现象?
姜雪峰:我觉得有压力时,适当的情绪释放是正常的,但我们要克服“卷”,就要尊重多元化。本质是我们如何去包容更多的人的特色性发展模式和更多的新生发展模式,去允许更多的业态、行业和模式的出现。
在现代的这种飞速发展过程中,很多新生事物出现,看起来要抛弃传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那么在新旧更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人觉得我待的老地方合适,而激进一点的人会觉得待在新的地方合适,就会出现看待事物的不同。
本质上,我认为关键是能否站在彼此的角度去考虑,能否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白浪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