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天马生前收徒有“三不”,诞辰110周年展在沪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2018-11-05 08:24
来源:澎湃新闻

翰墨传薪——纪念李天马先生诞辰110周年师生书法展”近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对外展出,共展出书法家李天马及其学生作品80余件。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共同纪念李天马先生诞辰110周年。

据李天马弟子对“澎湃新闻”介绍,李天马先生生前收徒奉行“ 不收学费、不受礼品、不赴宴请“的“三不主义”,堪称书坛佳话。

李天马《谢灵运诗、陶渊明诗》

“敬老崇文”见证李天马与广州、上海两地情缘

李天马(1908—1990),广东番禺人,书香名门后裔,6岁随父学书,遂成一生追求。青壮年时期,先生遍游大江南北,纵览石刻碑林,其楷书、行书、章草、大草、金文、甲骨文等均自成风格,独树一帜。展览集中展示了先生不同书体的作品,可从中一睹其风采。

李天马

据其弟子吴柏森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介绍,天马先生39岁曾任广东省银行襄理,45岁起招生教授书法,走上专业书法生涯。52岁被聘为广州市文史馆馆员,53岁移居上海,是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55岁担任主角,由科教电影厂拍摄影片《怎样写好毛笔字》,73岁时举办“李天马师生书法联展”,任上海书协名誉理事,74岁在电影《笔中情》中任书法顾问……

“先生书法立骨于欧又有王雅宜风姿,笔法谨严、循规蹈矩、圆润流畅,遵循着书法以笔为上的原则……乃是传承二王之法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庸之道。”吴柏森说。

李天马《王维诗》

此番为何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广州市文史研究馆会联合纪念李天马先生?作品 “敬老崇文”见证了李天马与广州、上海两地、两城之间的缘分。

李天马《敬老崇文》

李天马身为广东人,早在 1960年,他就曾获聘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此后他定居上海生活,在广州方面的协调下又于1961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之后他提写了“敬老崇文”四个字回赠给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并落款“广州市文史研究馆惠存,上海市文史馆敬赠,馆员李天马书”。据广州方面负责人介绍,今天他们把这件珍贵的作品也带到上海展出,“这件作品,天马先生让我们牢记文史馆的职责’敬老崇文、存史资政’。

李天马《大好网罗联》

先生收徒奉行“三不主义”

李天马先生不仅在书法艺术创作方面颇有建树,他在研究和教育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与教学,推动其传承发展。他门下弟子众多,在当今书坛多有出类拔萃者,比如他在广州的关门弟子陈永正,上海的弟子吴柏森、许思豪、廉亮等。他主张学生在学通笔法、结构、章法的基础上,学会写条幅、横幅、对联、中堂等各类作品。

陈永正《鹧鸪天词》

据其弟子陈永正回忆,先生收徒奉行“ 不收学费、不受礼品、不赴宴请“的“三不主义”,堪称书坛佳话。“我跟他学书法他是不收学费、不受礼品、不赴宴请,而且那时候我是个学生,他还送笔,送字帖。”

“先生在书法上的坚守,第一要恪守传统。我在跟天马先生学书法之前就已经学了十多年书法。我第一次拜见先生,他看我书法第一句话就说,从头学起,从一笔一点学起;他说,如果你不临帖,一辈子门外汉。这句话对我终身受用。”

吴柏森 颜师古《幽兰赋》

“他给我写了四个字’水到渠成’。他说书法的风格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下子创出来的,书法是个人修养、文化、技法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才能形成所谓的风格。他说,一辈子没有风格也无所谓,不是每个人都有风格,能够学古学的好就可以了。天马先生的教导影响了我一辈子。”陈永正说。

廉 亮《陈眉公格言》

今年是李天马馆员诞辰110周年。 为了彰显这位书坛名家在书法艺术创作、研究和教育领域的成就,推动沪粤两地书法艺术交流,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翰墨传薪——纪念李天马先生诞辰110周年师生书法展”。

许思豪 《李白诗》

据悉,此次展览不仅展示李天马先生的作品,还将展示包括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吴柏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永正以及许思豪、廉亮等李天马学生的作品。作品集中还收录了部分学生纪念文章。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