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中老上海的繁华缩影:不到“黄河”心不死

2024-01-12 06:44
上海

《繁花》的热播,似乎触发了某种上海城市记忆的开关。整部剧中最重要的街道——黄河路也跟着热闹起来。一代人记忆中曾经的黄河路,就是大上海的繁华缩影。其实这个“霓虹养眼,万花如海”的黄河路,在成为美食街之前是“清末民初的小文化街”,出现过中国第一位女西医的身影,曾是“党中央最大的秘密印刷机关”和“新越剧摇篮”。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丰富和多样。

755米长的小马路

开了百余家餐馆

一部王家卫执导的《繁花》,让上海的黄河路成为了网红打卡地。电视剧中的多个剧情可以看出,黄河路曾是上海商贾云集的地方,各种商业大人物齐聚,也间接告诉了大众,黄河路曾经与众不同的圈层。

《繁花》见证了黄河路上饭店间的各种明争暗斗,那里曾是不见硝烟的商业战场。来到这里的商界人物,出手相当阔绰,因此黄河路也是当时上海最高消费的娱乐场所聚集地。

这点从一个小细节就能看出:故事中以为成功抢到宝总外贸单,胜券在握的魏总,就大气地请了至真园全场客人88只霸王别姬,每只388块。一个晚上豪掷三万四千块,这放在90年代的上海,绝对是天价。

历史上的黄河路,商贾云集。黄河路鼎盛时期,在这条755米长的小马路上开了近百家饭店:大香港、金八仙、来天华、笠笠、大上海、粤味馆、苔圣园……等100多家饭店,生意天天火爆,经常都是从上午十点营业到次日凌晨五六点,每家饭店几乎都要提前半个多月订位,一到春节就更是一位难求。

盛极而衰,黄河路因时代而兴,也被时代所弃。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黄河路的经营情况受到巨大打击,甚至出现当街拉客、恶性打折等现象,2003年非典让黄河路再次遭受重创,倒闭的店铺很多。

面对接二连三的市场危机,黄河路不少业主只能采用分割店铺,改做小吃店、旅店等方式继续存活下去。

美食街黄河路的前身

“霓虹养眼,万花如海”的黄河路在成为上海美食街之前,于清末明初曾是一条小文化街。根据《上海地名志》记载:黄河路修筑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名东台路。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名派克路(Park Road)。民国32年(1943年)以黄河改今名。

19世纪末东台路时期的黄河路,商号稀少。到了清末民初,在派克路(现为黄河路)有一条弄堂叫做德华里,原来那儿有许多书店,如章福记、昌文沈鹤记、共和、鸿文、尚古山房等,都设列其间。还有几家印刷厂及装订作坊,都是为这些书局服务的。也就渐渐热闹起来,这一带也被称为小文化街。

其中关于尚古山房,特别值得一提。据郑逸梅先生《清末民初文坛故事》记载:尚古山房是1911年由丁云亭创办的。最早位于被称为小文化街的德华里(现黄河路上的一条弄堂)。后因房屋年久翻造,搬到牯岭路人安里继续营业。上海南京西路的国际饭店建成后,尚古山房即迁到其北面约一百米左右的位置。

尚古山房的招牌,早先请末代状元胡春霖题写,后来又请谭延阖题写。尚古山房起初专印字帖,当时拓本及珂罗版碑帖深受社会欢迎,还远销至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及南洋一带。后尚古山房还印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康熙字典》《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书。

宝总是《繁花》剧中黄河路上的风云人物,而辛亥女杰张竹君则是真实世界里,清末时期黄河路上的风云人物。张竹君1876年出生于广州番禺,父亲做过三品京官,家境富裕,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00年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清光绪30年(1904年)西医医生张竹君设诊所于派克路(今黄河路)登贤里,同年又在派克路17号开设中西女医院,并亲自应诊,次年又在派克路16号创立女子中西医学校,任校长,兼授中医课程。该校专收青年女子,中西医学兼授,开我国近代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学的先河。女子中西医学堂既是上海开埠后建立的第一所中医学校,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由民间创办的第一所中西医汇通的女子专科学校。

中华民国成立后,张竹君早年的好友胡汉民、马君武、黄兴都在民国政府担任要职。张竹君却很少在公共场合出现。而“一·二八”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年过半百的她却再度走上前线参与救治,其爱国爱民的情怀为人景仰。

《繁花》里没有讲的故事

电视剧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90年代的上海。30年前的上海人都那么时髦了吗?物价那么高了吗?黄河路上的霓虹灯有那么亮吗?

要说时髦,当时的上海可以说是也不是。那个时候的上海人都刚开始注重打扮,口红只有正红色,眼影只有孔雀蓝。1993年雅诗兰黛进入中国后的首个专柜设在上海,但这在当时是贵妇专利。那时的lululemon就是梦特娇。

开始于1993年的黄河路美食街,到了1995年进入高速发展期。几位曾经在黄河路上奋斗过的人说,《繁花》中呈现的黄河路是非常真实的。据武陵春饭店老板回忆:“当年黄河路是美食标杆,很多家店的包间消费都在四五千元一桌,高档宴请确实会过万。” 当时不少饭店都经历着一个晚上营业额超过10万元的盛况。黄河路上老板的出身各不相同,但“敢闯黄河路的都不是一般人。”

至今仍在黄河路营业的粤味馆老板的儿子James表示,电视剧中的那些大貂皮、高嗓门,还有各种明争暗斗,他从小就耳濡目染。1996年,他的爸爸买了一辆奔驰车,他下车时引来众人瞩目称羡的场景不仅他自己至今记得,就连这里的老食客都会经常提起。

黄河路上,除了来这里吃龙虾找机会的老板,就是消息灵通的烟纸店老板。现实中的那位“包打听”是位女士,当年她的烟纸店就开在苔圣园的斜对面,那位老板和她的女儿还在苔圣园做过三年点菜员,后来去了日本。当时大家都叫她“大篷车”。

许多餐饮老板在那个时候挣了很多的钱,“大篷车”也不例外。她开的烟纸店会为各家饭店提供冷饮、小馄饨等物资。除去每月的进货成本、人工支出等各项开销,这家店每个月为她创造3万多元的纯利润,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造,黄河路的生意日渐落寞。不过令“大篷车”唏嘘的是,不少饭店开业后日进斗金,也让一些老板、老板娘沾染上了不好的习惯,造成一些家庭夫妻双方分道扬镳,还有的因为劳累透支身体而过早离世,这些让黄河路的财富故事蒙上了阴影。这也是她多年来不愿意出门的原因之一。因为她几乎和黄河路上的每一家饭店都打过交道,出门就忍不住来到黄河路,容易睹物思人。

当年黄河路上很多饭店都先协商动迁再开店

粤味馆至今保留了从上到下多层楼面经营的格局

现今的黄河路虽然餐饮食肆林立,甚至90年代起就在那里发家的餐厅依然在经营,但整条街俨然没有了当年的霓虹璀璨。而开年大剧《繁花》的出现,或许能让这条曾经目睹上海商海浮沉的小吃街再重温一下往日的烟火盛景。

不到黄河心不死

撰文 | Jane

原标题:《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跳下去》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