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繁花》,剧有“腔调”
正在总台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热播的开年大剧《繁花》,收视节节高涨,引发了观众热议。
“腔调”不仅是剧中频繁出现的台词,更是这部电视剧《繁花》的标签。
王家卫腔调、上海腔调、阿宝腔调、玲子们的女性腔调,共同成就这部有“腔调”的电视剧。
“腔调”说不清道不明,是不卑不亢的气度,是不声不响的尊严,或许是不远不近的情谊,是有理有情的态度,更是一种卓尔不群、傲而不娇的气质。
这一切,既体现在《繁花》的人物和主题上,也体现在剧中的上海气息里,同时也具化为了一种独特的电视剧魅力,许多观众都评论说,观剧之后似乎沉浸在一种既陌生又亲切的氛围和情绪中,沉浸在王家卫所创造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上海腔调、时代腔调之中……
阿宝腔调
行之以诚 取之有道
剧中主人公阿宝(胡歌饰),人们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上海黄河路上最有“腔调”的“宝总”。
聪慧、果敢、锐利,刚中带柔、静中有动,多情多义、言而有信,正因为这种难得的腔调,成为亲朋好友、男女老少信任、亲近,甚至可以为之赴汤蹈火的对象。
阿宝的存在,确定了全剧阳光向上的基调,也奠定了这部剧的传奇性和浪漫性。
阿宝驱动了身边人的命运和情感。
他与玲子(马伊琍饰)的同甘共苦,他与汪小姐(唐嫣饰)的春光乍现,他与李李(辛芷蕾饰)的惺惺相惜……
每一组关系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有心心相印的缠绵,也有天各一方的叹息。
即便是他与老法师爷叔(游本昌饰)的师徒之情,与陶陶等众多朋友的兄弟之情,也都是拳拳之心、情真意切。
某种意义上,阿宝既有传奇性的经历,也有传奇性的人格,虽然他不是横空出世的超级英雄,也不是无欲无求的道德楷模,但却是一个带腔调光环的大主角。
这种光环,与上海滩上形形色色的张总、王总、小K、瘪三、小职员、服务生、小摊贩、街头混混的交互,似乎都带来了某种人性的光彩。
上海腔调
要面要里 有情有调
《繁花》并不只是围绕一位男人、三位女性讲述了一个悲欢离合、人生沉浮的故事,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上海地域的“腔调”文化。
南京路、黄河路、进贤路,和平饭店、至真园、夜东京……
从工作环境、生存空间到城市景观、生活习俗,在剧中都带有“历史”,带有情绪,带有一种精致和讲究的调调。
日常、实用但不凑合、不忽悠,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依旧吃有吃相、衣有衣样,观众能感受到上海滩独特的气象和味道。
这部剧既具有“海派”剧的“腔调”,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独特地域性文化的魅力。
王家卫腔调
故事重要 情绪更重要
《繁花》还有一种我们期待中的王家卫的“腔调”。
朦胧迷离的美术空间,流动摇移的镜头画面,交叉闪回的剪辑方式,情意绵绵的构图造型,抒情写意的场面调度,加上大量的具有时代感的港台歌曲的音乐旋律,甚至出现了许多《重庆森林》《堕落天使》《花样年华》《2046》中似曾相识的场景、细节、场面调度,包括演员的表演和塑形,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王家卫的特点。
王家卫还将他在《旺角卡门》《阿飞正传》《春光乍泄》《一代宗师》中善于表现强烈戏剧冲突的才华用到了“商战”“股票战”的情节中;
将他善于突出人的情感张力的方式用到了表现人的分聚离合中,将情绪与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结合。
王家卫,虽然在节奏的把控、情绪的分寸、音乐的处理上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这部剧集,既有对故事和人物的细致展开和刻画,又有对情绪和氛围的浓浓营造,既与他的电影风格一脉相承,也体现了电视剧叙事的线性特点。
时代腔调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无论是人物气质、海派风格,还是王家卫烙印,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们共同体现了一种“时代腔调”。
电视剧的核心故事发生于上海的1992—1994年,正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风云际会、大开大合的岁月。
正如剧中常常使用的一首歌,“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几乎成为那个时代每个人追梦寻梦心态的写照。
挑战与机遇、变化与奋斗,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和社会。
在黄河路那不过755米长的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所呈现的这种社会变革与自我价值重塑的时代腔调,体现了大时代的澎湃。
这种时代腔调,也带给观众一种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怀旧感和纪念感。
“江湖再见”与“时代再见”,在剧中多次出现的《再回首》歌曲陪伴下,共同创造了一种往事已矣、悲喜交集的审美体验。
“剧”有腔调,使这部作品与传统电视剧的叙事方式、视听方式、美学追求有了明显“差异”,对于观众来说,这种差异可能就是一种陌生感。
这种腔调,有利有弊。
但是,中国电视剧要提高审美格调,中国电视剧要有更多的美学追求,何妨有更多与众不同的腔调——在讲故事的同时突出人物的精气神,在写人物的同时体现时代的精气神,在反映时代的同时蕴含一种美学的精气神。
(本文来自“CCTV电视剧”微信公众号,作者为央视特约评论员尹鸿,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