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研究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亩产平均最多可增300公斤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2024-01-04 13:47
来源:澎湃新闻

玉米增密种植是增产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研究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在提升单产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河南为例,技术实施区较周边农户亩产平均增加150—300公斤,多点出现吨粮田。

这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1月3日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粮作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培训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是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技术,以密植为技术核心,水肥精准调控为植株全生育期营养和抗倒伏提供保障,系统集成土地精细耕整技术、种子精准包衣技术、导航单粒精播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机械精准收获技术。

在这个系统中,集成有土地精细耕整技术、种子精准包衣技术、导航单粒精播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机械精准收获技术“六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综合施策解决玉米密植出现的“倒伏、空秆、早衰、抗性减弱”等突出问题,在我国西北、东北、黄淮海等主产区,已经连续刷新区域高产纪录和大面积生产的单产纪录。

河南省是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省份,提高玉米单产对粮食产能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5700万亩以上,但平均单产徘徊在400公斤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与品质生理团队”(以下简称玉米团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12支科研团队的其中之一,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中原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工作。2020年以来,研究团队针对河南省玉米种植密度偏低、生产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玉米生产逆境频发等问题,根据河南省玉米生产的光、温、水等资源禀赋,以密植为核心,通过水肥与化控相结合的抗倒、防衰为核心的高质量群体调控关键技术,构建玉米高产突破的理想株型,通过融合密植高产农艺措施与滴灌水肥一体化工程措施的精准运筹管理,实现了抗逆、高产突破与节水节肥绿色生产的协同。

在不增加水肥投入的条件下,通过增密种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按需供应,在大幅度抗逆增产的同时,实现了水肥的高效利用。技术实施区较周边农户亩产平均增加150—300公斤,多点出现吨粮田。其中,漯河市舞阳县姜店乡大王村300亩玉米产量为1092.81公斤/亩,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井庄180亩玉米的最高产量为1027.48公斤/亩,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乡烈杠营村200亩玉米产量更是高达1135.35公斤/亩,均创造了当地玉米单产新高。

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与河南省农业厅将积极支持玉米团队统筹整合资源,加快技术推广应用落地,扎实推进落实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原研究中心三方签订的《河南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推广合作协议》,立足河南省玉米主产区,聚焦玉米产能提升,通过构建稳定的农田供水系统和滴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为支撑,实现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和良人的有机融合,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增强玉米生产能力,科技支撑河南省粮食稳产保供,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贡献力量。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南省在中原农谷联合布局的农业科技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是履行农业科技种业创新的国家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上肩负有重要的职责使命。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张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