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在界限模糊的未来到来之前
2011年,巴塞尔艺博会宣布收购香港艺博会(ART HK)百分之六十的股份。也同时在这一年,国际画廊开始进入香港,纽约高古轩,马里安·古德曼、伦敦的白立方画廊,巴黎的候巴克在艺博会期间纷纷登场,对这块刚出炉四年就成为亚洲最顶尖的艺博会蛋糕垂涎欲滴。也是在艺博会期间,一场以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创作于1975年的作品《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家必须是美的》为切入点的辩论随即展开。正如阿布拉莫维奇用行为艺术质问“美”的含义、身体与思想的边界一样,这场看似是与艺博会同期举办的辩论活动,实则也是在以艺术来回应在在香港极速进行着的全球化进程中,艺术家所面临的个体身份认知问题。
而作为讨论嘉宾之一的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在无任何人知情的情况下,以王家卫导演作品《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这个被公认的“美丽”的形象出现在现场,他在演讲中途,褪去了那个所谓的“美丽”外表,呈现出真实的男性身份,这一行为让在场的人们大为惊叹,却也是黄汉明在身体力行地在提出他作品中一直以来在讨论的文化上的身份问题,在创作中艺术家总是以电影这一媒介来影射当下民族文化身份混乱、趋同的现状。
黄汉明《Hong Kong Diary》Colour photographic series 2011黄汉明祖籍中国广东,1971年生于新加坡,后留学伦敦,在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艺术学院就读媒体艺术专业并获硕士学位。现工作于柏林。不断更换的生活环境令黄汉明对处于不同地缘文化中的身份问题着迷,他不断以“翻拍”经典电影的方式,去寻找个人存在的证据。
黄汉明 图片来源: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摄影:桌子2009年,黄汉明代表新加坡参展威尼斯双年展,这让他开始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关注,参展作品《一世模仿》还获得了双年展评委会特别提名奖。导演道格拉斯·塞克指导的《春风秋雨》便是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这是一部讲述了黑人母亲与她混血并掩藏自己真实身份的女儿的好莱坞经典之作。
《一世模仿》(《LIFE OF IMITATION》)double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13:00 mins loop 2009黄汉明邀请了三名分别来自新加坡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西亚人和印度人)的男演员来重新饰演简和安妮,但这里没有任何一位扮演者是白人,或黑人,或女性,演员们的穿着扮相也显得粗糙且荒诞,艺术家在角色上的置换与颠覆,以及促使其生发的关于身份认同的焦虑感、隐藏在幕后的种族困境及文化问题,均透过这件作品得到最大化的展现与曝光。事实上,发生在角色身上的置换和颠覆在黄汉明的作品名称中也能发现他故意而为之的语序置换。比如2010年创作的《生死威尼斯》(Life&Death in Venice)电影原型是1971年维斯康蒂的《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2009年创作的《华样年花》(In Love for the Mood)的电影原型是2000年王家卫的《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样年华》(In Love for the Mood)3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4:00 mins loop 2009《生死威尼斯》(Life&Death in Venice)3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16:08 mins loop 20102012年黄汉明为其在洛杉矶的首个个展里,创作了一系列的影像作品和以风景为拍摄场景的作品。《制造唐人街》是黄汉明第一个以美国电影为创作背景的作品,他主要利用了波兰斯基《唐人街》里的标志性手法,来探讨洛杉矶的多功能性和可塑性。黄汉明将文本作为媒介去创作该作品,这个文本可供其栖息,也可将地缘特点拟人化。《制造唐人街》在模仿主流电影技法的同时也将其简化,以强化作为电影技法基础的戏剧特性。
《制造唐人街》(MAKING CHINATOWN)mixed-media installation featuring a 7-channel colour video 2012之后黄汉明又创作了《唐人街之后》。此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波兰斯基1974年向四十年代黑色侦探电影致敬的台词:“忘了吧,杰克,这是唐人街啊。”艺术家发现自己无法忘记这句话,并展开了以“唐人街”为标志的研究旅程。
《唐人街之后》(AFTER CHINATOWN)single channel video, black & white with audio, 07:09 mins series of 6 colour photographs 40x60cm collection of found objects, cinema posters and ephemera 20122015年,黄汉明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其在北京的首个个展,带来两件全新创作的作品《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以及《中国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两件新作在延续黄汉明旧作中诸多线索的同时,突出表现其对“时间”议题的深入探讨。
《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featuring a single channel HDvideo (17:40min) 2016《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创作于2014年上海双年展期间,黄汉明在上海看到不少法租界的老建筑,一时间他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未来还是过去,是在上海还是巴黎,是贫穷还是富贵。于是黄汉明一人分饰男女多角,重新演绎了阿兰·罗伯-格里耶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片段。《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自始至终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艺术家选择了以热爱文艺的青年人为目标顾客的上海马里昂巴咖啡馆以及复兴公园等场所作为拍摄背景。以法国电影命名的上海咖啡馆、法国花园与中国园林风格相结合的公园,以及中西合璧的公寓、里弄、石库门建筑,本身即暗示着当今文化上的时差被抹平的普遍现象。
《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featuring a single channel HDvideo (17:40min) 2016装置作品《中国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包含两个错位的部分:云彩的纹样参考了描绘宇宙的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以及古代宗教壁画、抽象、明亮,与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典型科幻电影所启发的、“未来”、昏暗的太空舱形成对比;不同的图像代表了多重的文化背景和时间维度,分别呈现了他近期对粤剧舞台现代化进程、中国古代壁画和中外科幻电影的研究成果。观众的视野先接触到象征未来的科幻布景,随后才走进历经历史沿革的云朵纹样之中,似乎走向未来,又好像面朝过去,也不禁会对线性的、连续的、量化的时间观产生质疑。
《中国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Scenography for a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Opera)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featuring a handpainted theatre stage set (paint on canvas, wood, steel, motors) 2015《中国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Scenography for a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Opera)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featuring a handpainted theatre stage set (paint on canvas, wood, steel, motors) 2015黄汉明重新饰演了极为宽泛意义上的世界电影,他以自身的多才多艺及高妙的演技构建出新的角色。他从大银幕上提取姿态与面部表情来暴露电影的人造机制,同时也说明了一种复杂的、跨文化性的主体位置。
2018年11月,黄汉明将参展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双年展,通过在成都的生活、观察、思考以及创作,黄汉明又将如何以川渝视角来解构技术与人、宇宙的互生关系,以及现代科技在人类未来、艺术创作、城市发展等领域拓展多元思维的可能性?
而在采访过程中,黄汉明多次提到艺术应该如何,艺术家应该如何,Art should。通过他的描述,我从他作品中所获得的混乱感逐渐消失了,但却也获得了一些与他同样的担忧。在不会遥远的未来,甚至是在当下,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自处?如何去应对那些已然存在或者正在萌芽的矛盾与冲突?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双年展 黄汉明作品中所用面具,图片来源: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摄影:桌子YT:每一次生活环境的转变对你的作品有着怎样的影响?你认为对不同文化的研究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其中你发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趋同性还是不同性?
黄汉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我认为就艺术和艺术家而言,反映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以及提出相关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国家、每个区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应对社会变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一种方式都有参考的价值。虽然有着如此多的不同但我从中依然找到了一种共同,即“目的”。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人们却有着普遍的诉求。
《唐人街之后》(AFTER CHINATOWN) single channel video, black & white with audio, 07:09 mins series of 6 colour photographs 40x60cm collection of found objects, cinema posters and ephemera 2012YT:你为什么会选择影像这一媒介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电影它容纳了戏剧、摄影、绘画、音乐等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与你作品中一直在探讨的多元文化似乎很相似。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比较关注容纳性比较强的媒介或者表演形式?
黄汉明:电影和视频影像中包含了多种表现形式(视觉艺术、音乐、文学、戏剧等),装置艺术则包含雕塑、建筑等多种元素。如今,技术的核心就是如何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媒体和表演艺术越来越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们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不赞成把艺术细分成各种独立的类别或学科,艺术应该反映我们生活的这个共融的时代。我曾在新加坡学习中国画,这门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结合了多种元素:绘画,书法,诗歌,篆刻;这让当今的艺术家可以使用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所贡献的艺术元素进行多元素融合的艺术创作。
《Aku Akan Bertahan / I Will Survive 3 channel HDvideo installation, approx 27mins loop (27:29mins 27:33mins 26:49mins,Series of 6 Archival Pigment Prints) 120x80cm 2015YT:你的作品中多有关于身份问题的表达,这是否与你的个人经历有关?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身份问题产生兴趣的呢?自身的这种复杂的身份构成对你来说是否是一个帮助,也就是说你可以跳脱出任何一种身份限定地去作为旁观者去观察问题?
黄汉明:我在新加坡长大,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多文化、多民族的国家,我的身份受到了曾出现在这个岛屿国家的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比如说,来自于祖父母的广东文化传承;我的母语是英语,这源于历史上的英国殖民体系;我早期的生活混合了来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我们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曾被切断了很长一段时间,当然,现在这一情况已经改变了,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成长过程中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敏感,使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对当代身份认同问题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因为我们要应对技术、全球化和不断变化的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
《Windows On The World (Part 1)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omas Tsang / DeHow Project commissioned by ParaSite Art SpaceYT:为什么总是有意地去制造作品中的混乱或者说是冲突?比如时间、肤色、性别、语言、宗教等等。又或者是传统与科幻之间的冲突,过去与未来这种时间上的冲突感。而你又是如何来处理这些不同甚至是相悖的意见的?
黄汉明:我想我只是在强调我们周遭正在发生的冲突和混乱。我认为混乱是一个好的信号,它通常出现在行动与清晰之前。我们正走向一个界限模糊的未来,(比如说谷歌翻译一直在试图消除语言壁垒)。无论如何,身份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也将不断出现(比如当我们用人工智能处理所谓的人类道德问题的时候)。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于子孙后代来说,提出问题、挑战自我、确认自己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都是很重要的。
《制造唐人街》(MAKING CHINATOWN)mixed-media installation featuring a 7-channel colour video 2012YT:你怎样看待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关系?
黄汉明:相比起虚构、科幻,我更喜欢“推想”这个说法,因为科学和技术无论如何都是未来的一部分,我对科技并不迷恋。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思考方式,“推想”是通过表现未来社会所存在的可能性,构建出一个发人深思的平台,来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些什么。如今,社交媒体和虚拟平台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虚拟和现实开始融合。也因为这样的关系关于信任、信仰、社会群体和社会控制的问题则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Scenography for a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Opera)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featuring a handpainted theatre stage set (paint on canvas, wood, steel, motors) 2015YT:你的作品与传统的或者说是大众的审美标准背道而驰,视觉上会让人有些无所适从,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黄汉明:最近我尝试用一种更为有机的方式去进行艺术创作,我喜欢让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创造,让“机遇”或“命运”在结果中发挥作用。我喜欢和其他艺术家合作,这对艺术家脱离自身来说很有用。我努力不让自己局限于某种固定的风格,也不去揣测哪一种风格是“成功”的。冒险让艺术创作变得有趣。也许这些做法最终让作品令观者感到困惑,但实际上这个概念来自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书法。“偶然性”会带来惊喜,艺术家更像是这广阔的天与地之间的桥梁,是两者之间进行表达的媒介。
《Me in Me》3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 2013 Commissioned by Shiseido Gallery, TokyoYT:这次成都蓬皮杜展出的作品形式与以往我们看到的似乎不太一样,可以介绍一下这次的作品吗?是否与成都当地有关系?
黄汉明:这次在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展出的新作品名为《竹子飞船里的故事(2)》。这是一个设置在一艘具有象征意义的“竹子飞船”里的视频装置。它的灵感来源于成都这个城市。让成都名声大噪的东西很多:竹林里的熊猫,川剧和变脸,流行音乐(如饶舌音乐),科技、工程、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中国的科幻之乡·····所以在我的作品里,我创造了一种说唱音乐的影像,它有科幻小说的叙事内核,同时用川剧里的变脸来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方方面面。我与当地的竹匠(竹艺手工业者)合作,创造了一个可以让观众进入其中观看视频的建筑结构。这艘“竹子飞船”,是一段通往未来的旅程。它将自然与科技、过去与现在、当代与传统连接在了一起。
采访丨撰文:刘元博 翻译:李昊延
感谢艺术家以及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图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