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可引发“糖胖病”

2024-01-04 15:55
北京

什么是糖胖病?“糖胖病”即肥胖2型糖尿病,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研究表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有60%为超重或肥胖,即10个糖友中就有6个肥胖患者;肥胖+糖尿病对人体健康存在着1+1>2的危害。

01

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柳叶刀》曾在2016年发表的一项《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中指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肥胖常伴有多种代谢异常,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在代谢性疾病相关死亡中,肥胖占比最高,女士和男士中分别为41.83%和40.36%。

过去数30年中,中国人饮食与营养模式发生了快速而显著的变化,膳食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粗粮和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逐渐转变为更加西方化的饮食模式,动物来源食物摄入增加,谷物以精制谷物为主,而高糖和高脂的超加工食物的摄入量也在增加。伴随中国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40年间持续增长,与肥胖流行趋势趋同。

02

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超重和肥胖,肥胖进一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肥胖会增加胰岛素阻抗,使血糖上升,胰脏为了控制血糖,便会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如此会令胰脏功能衰退,于是血糖愈加失控,随时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例如心肌梗死、中风、肾衰竭等。同时也有数据显示,糖胖人士的死亡风险比普通人高七倍。

就糖胖病来说,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对于糖胖病的发病机制和过程,有不同的声音:一种看法认为胰岛素抵抗引发了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引发糖胖病以及进一步的代谢性疾病等;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出现在胰岛素抵抗之前,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还与诸多代谢相关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还可能引起体重增加。

03

糖尿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超常即为糖胖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禁食8小时以上的空腹血糖值≥7.0毫摩尔/升。2.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3.任何时间的血糖≥11.1毫摩尔/升。如果糖尿病症状不明显,经过一次血糖或空腹血糖升高是不能确定为糖尿病的,再测试一次仍升高才能确定为糖尿病。

临床上采用BMI(身体质量指数)作为判断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中国人群超重患者BMI为24.0~27.9,肥胖患者BMI≥28。中国人群中心性肥胖定义,男性患者腰围≥90厘米,女性患者≥85厘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胖病?首先,确诊是否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然后,测BMI和腹围,当BMI≥28或男性腹围≥90厘米,女性腹围≥85厘米时,就可以诊断为“糖胖病”。

04

体重降幅越大,血糖改善越明显

糖尿病指南越来越注重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强调“糖胖共治”。减重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体重降幅越大,血糖改善越明显。如减重5%~10%可带来代谢获益,减重10%~15%或更高可带来疾病改善、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体重管理不仅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的进展。

体重是人全部指标的一个综合体,比体重层面更大意义的是体重构成。在同等体重的情况之下,有的人的构成是肌肉组织,如运动员的体重超重了,但是超的部分是肌肉,肌肉是分泌细胞因子、激素的重要组织,而且还是各种激素作用的靶点。有的人恰恰相反,有相当一批人体重是标准的,甚至偏瘦,但是肌肉很少,骨架小,用生物电阻抗检测,看出相当比例的脂肪超标。所以靠简单的秤不一定能称出高矮胖瘦,关键要看体脂肪的构成。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减重不仅是控制体重和BMI本身,更重要的是减少体内过量的脂肪沉积,降低体脂率,增加骨骼肌的质量。体重正常但存在中心性肥胖的患者以减少内脏脂肪的沉积为主,要关注腰围的改变。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管理体重呢?每周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含量。总之,只要动起来都有助于控制体重不发胖。

“糖胖”患者进行体重管理时,及早干预、采用更严格的减重目标,可实现更好的糖尿病缓解及并发症风险获益。

05

防止“糖胖病”,饮食应多样化

除了加强身体活动外,还需要从饮食上加以控制。防止“糖胖病”,一是要做到食物多样化。每日摄入食物种类>12种,每周>25种。二是全谷类+杂豆类+薯类主食。每日粗粮100~150克,新鲜蔬菜500克,水果200~350克,红肉<50克,深海鱼每周2次。另外,要减少肥肉、动物内脏、油炸和烧烤食品、甜食、奶油等的摄入。三是增加奶制品摄入。每日牛奶250~500毫升(或等量酸奶),鸡蛋1个,坚果20克,足量饮水(1500~1700毫升),植物油(橄榄油等)30毫升。

对于烹调方式的选择,主张清淡的饮食方式,如清蒸、炒、煮、炖、凉拌等;而烧烤、油炸、熏烤等方式会使食物产生有害物质,建议少吃。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袁慧娟

原标题:《肥胖可引发“糖胖病”》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