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这一年④|上海掀起红色风尚,改革再出发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周航
2018-11-01 08:31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53万,这是过去一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的参观者人数。在建馆六十余年的历史上,这样的爆发式增长还从未出现过。

变化始自一年前,那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人民日报》指出,这是十九大之后中共新的最高决策层的第一次集体活动,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在上海郑重亮相。

此后一年,人们持续将目光聚焦于上海兴业路76号,热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此间掀起的红色风尚,亦成为这座城市一年间,最醒目的文化现象。

2018年3月20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者观看《追梦》视频。澎湃新闻记者 陈逸欣 图

掀起红色风尚

过去的一年,上海掀起的红色风尚,到底有多火?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者或许最有体会。每天上午开馆前,这里就排起长队,馆内大多数时候都人头攒动。

官方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153万人次来到了这里,2018年以来的游客数是同期的1.6倍。八位讲解员,从每个工作日的两次讲解,增加到了六次。

不仅是中共一大会址,过去的一年,上海其他革命遗迹同样见证了这股参观热潮。各大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介绍中,频繁出现“人流不息”与“络绎不绝”等语汇。

公开数据显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高峰时客流量日均超过4000人次,等待区经常有三四百人在排队。而位于四川北路上的中共四大纪念馆,观众量是2017年同期的1.7倍。

事实上,从参观革命遗迹起步,这股红色旋风在过去一年,已刮入文化的每个领域,进入上海民众的日常生活。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在中华艺术宫,96幅作品组成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以“门”为线索,概括了中共建党96周年走过的风雨足迹。自2017年10月开展以来,该展应观众要求两度延期,直至2018年4月闭展,共接待观众逾110万人次,创造了中华艺术宫单一展览观众量最高的纪录。而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同样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连演四轮八场,观众反响热烈,之后又走进高校演出。

首届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论坛在上海召开,上海作协启动“红色足迹”写作项目,计划在2020年完成全部400篇故事创作……过去一年,上海文化刮起红色旋风,速度和力量都让人瞩目。

守护精神家园

恰如美国社会学家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上海过去一年掀起的红色风尚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播。

2017年12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表示,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上海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城市的神圣使命。

2018年,上海启动了打响“四大品牌”行动,并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了三大重点任务——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

上海对红色文化的珍视,由此可见一斑。

2018年5月3日,上海杨浦区国福路51号,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进入试运营期。慕梁 图

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行动中,“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是一个重要动作,其成果也很快体现在了国福路51号,一栋正面望去呈“凸”字形的独立小楼。

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在复旦大学的寓所。5月,经过精心修缮,这里成为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并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对外试运行。

国福路51号是一个缩影,根据相关部门的梳理,上海目前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多达440处。过去一年,这些革命遗迹的保护、修复、整合,是上海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的重要工作。

作为党的诞生地,“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自然不仅限于红色文化资源,在党的建设方面,上海亦努力走在全国前列。面对新时代新使命,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争当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领跑者、本领高强的实干者、干事创业的奋进者,以新担当新作为展现上海共产党人的风采。

来自精神的动力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全市大调研。这场深入基层的调研,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党员干部而言,都是使命的再次明确。在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二楼,有块醒目的展板,记录了当年参会的13位党代表的资料,他们平均28岁,多为教师、学生和记者等。透过学历、职业,人们可以看到这些有志之士在上海点燃革命火炬时,心中所系的是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兴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他们的使命和初心。

对上海而言,红色文化便持续充当着“精神发动机”的角色,在新时代亦促进着这座城市改革再出发。2018年6月,上海明确了发展的主线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再度体现了“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责任担当。

过去的一年,上海持续推进以“一网通办”为重要抓手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着民众和企业获得感。

过去的一年,上海打造“五个中心”。大飞机、小卫星、上海光源、量子通信、工业机器人等,正在成为新的上海高科技名片,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

“因为经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所以上海能够不忘初心,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这正是上海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最大区别所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说。

几天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开幕,上海也将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品位、风度和魅力,展示其引以为傲的城市文化。

砥砺奋进的上海,已经准备好了。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