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被骗?深度揭秘电信网络诈骗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2023-12-16 17:04
云南

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之后

很多人不解:

为什么诈骗分子会找上自己?

其实,无论是何种骗术

无论花样如何翻新

骗子都是利用

人性的弱点 + 认知的缺陷

具体来说,不法分子主要利用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两大弱点。大部分诈骗案件是骗子利用人们的贪念而实施成功的。这种贪念主要体现在物质、色情、感情等方面。

利用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渴望

以及贪小便宜的心理

在校园贷诈骗中,学生往往抱着攀比的心理过度消费,从而不慎掉入高利贷陷阱。

网络刷单诈骗则是典型的虚假宣传、施以小利诱骗上钩的例子,宣传中常有“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轻松赚钱”“足不出户,日进斗金”“动动手指,人生躺赢”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奔小康或变成富翁的神话,引诱人们浮想联翩。之后,骗子让上钩者先刷几单尝点甜头,骗取其信任后实施诈骗。

网络投资诈骗,同样是通过虚构“高大上"的投资理念。骗子一般会承诺超出合理范围的收益,实际上是庞氏骗局。待收集到一定资产之后,诈骗分子就会跑路;也可能是虚假投资平台,利用人们对贵金属、石油、虚拟币等领域的不熟悉,通过后台控制指数升降,致使投资人血本无归。

利用人们好色的心理实施诈骗

如酒托诈骗、招嫖诈骗、“重金求子”“仙人跳”等,受害者大部分是男性,也有少数女性被骗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很多被骗的受害者由于难以启齿而放弃报案,导致诈骗分子更加有恃无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利用人们对

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视

骗子利用人们对国家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信任设计骗局,从而实施诈骗。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有“诈骗之王”之称的虚假投资理财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婚恋、社交等平台寻找潜在受害者,通过聊天发展感情以取得信任,当受害者对这份感情深信不疑,满脑子都是“他/她爱我,我们将有美好未来”的时候,将其引入虚假投资、赌博等平台,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再如,冒充医保、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医保、社保账户“被停用,需更新升级”等。出于日常生活中对机关单位的无条件信任,很多受害者会毫不怀疑地点击“钓鱼”链接并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卡号和密码、手机验证码,完成所谓的“核验”,实际上填完相关信息后,受害者银行账户内的钱款已经不翼而飞。

通过令人恐惧的虚假信息

引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

当受害者处于紧张、恐惧的应激状态时,理智会退位甚至消失,注意力会集中在骗子提供的信息上,思绪被严重干扰,最终为了规避“风险”而产生决策偏差。

比如冒充公检法诈骗已经发展了20余年却经久不衰。不法分子通过打一个电话自称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报出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出示伪造的工作证件和逮捕令等文书,让受害者心生恐惧,进而对其进行远程操控。再如,声称能消除不良征信记录、消除酒驾醉驾档案等骗术,就是利用人们对这些污点的顾虑、对未来的恐惧,引诱其上钩。

无论是利用人们的贪念还是恐惧,诈骗分子都会在前期通过一定方式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待其消除警惕的时候便开始下手。

人们的心理弱点如此之多

骗子的诈骗手法如此之强

怎么才能避免上当呢?

除了尽量克服心理弱点、人性弱点之外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

打破认知局限

了解诈骗套路

提升识诈防骗能力

原标题:《人们为什么被骗?深度揭秘电信网络诈骗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