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晋川: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史晋川/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金融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 倪瑜遥/澎湃新闻记者 整理
2023-12-12 09:37
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12月11日,由澎湃新闻主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文汇报社文汇讲堂工作室协办的“直面不确定性:民营经济的生存与创新”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金融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史晋川,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从理论、立法、债务、创新、海外投资等角度剖析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

史晋川发表了题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与制度环境”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问题,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制度的改善来激励民营企业的创新,确保供给能持续创造新需求。

史晋川认为民营企业总量增速、创新投入放缓背后,是改革不彻底的体制性问题。 视频统筹:董怿翎 周燕玲(01:10)
以下刊发的是史晋川先生的演讲精要。

民营经济的总量、结构与创新

民营经济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近十几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近几年在总量、结构和创新方面均面临新的问题。

首先,民营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张趋势放缓。新增民营企业数量及其占比于2021年开始下行,2022年,新增民营企业(含个人独资企业)数量出现下滑,较2021年少增91.7万家,降幅达9.96%。

其次,民营经济结构优化进程也不太顺畅。国民经济产业分布仍呈现出明显的国有和民营分立的新二元经济结构。从横向看,产业分布存在明显异质性,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突出。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中下游行业,横向竞争加剧。从纵向看,民营企业纵向升级受阻,规模更小、利润更薄。

再次,民企创新的空间和活力趋弱。与规上企业全体和规上内资其他企业相比,规上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总量增加同时,增速下降。2022年总量增速8.76%,为十年以来最低点,其占比的上升趋势也在十年来首次下降。在企均研发投入上,民营企业也与规上企业、内资其他企业差距越拉越大。

研发人员方面,民营企业的研发人员总量增加,但增速下降。企均研发人员投入增长停滞,与内资其他企业的差距,在过去10年持续缩小后再次扩大。研发项目方面也有类似趋势。

结合研发经费与人员投入看,项目数量增速高于经费、人员增速,这与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特征一致,反映民营企业有较强创新意愿。但同时,民营企业研发经费、人员投入不足,创新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此外,民营企业创新面临两面夹击:一方面,随着技术差距向前沿靠近,既有技术方向空间不足,创新产品利润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冲击越来越强,创新突破不确定提高,进一步推高创新(预期)成本。

专利指标方面也有类似问题。2022年,规上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增速仅4.79%,为10年以来的最低点;其在规上企业中的占比也于5年以来首次下降。

另外,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向头部民营企业集中的趋势在中国并不明显,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存在此明显趋势。虽然头部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保持增长,但创新集中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制度性成因

上述民营企业在总量、结构、创新层面存在的问题背后,是改革不彻底的体制性问题。

其一,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制度的缺位和越位并存。行政强权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存在以政代法现象和制度性的越位。

其二,阻碍民营经济产业拓展的制度壁垒事实存在。部分产业准入放宽的制度性安排有准无入,比如部分领域准入“名准实禁”,一些准入事项办理“名备实审”,有的招投标范围“名广实窄”。多数跨区准入的制度性分割新旧叠加,有本地优先、封闭运作、监管差异等问题。

其三,民营经济市场监管政策调整“左右摇摆”。比如政策设计上转向过大,缺乏对市场预期的前置引导;政策落地执行中缺乏与市场的有效沟通;日常市场监督执法中存在扩大化、过度化、高频化倾向问题。此外,很重要问题在于,政府如何更好理解、应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及其体制创新双重效应。

民营企业创新中很多使用了新的制度或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民企与国企之间传统的市场与产业边界,对原有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形成冲击。民企在不断试探双方的市场和产业边界及政府对制度突破的容忍度,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正确理解民企创新活动还与中国宏观经济有关。近来,很多人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在于需求不足,因此要扩大总需求。但所谓的需求不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实际上是由于供给方面失去了通过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以消费需求为例,有老需求和新需求之分,老需求收入弹性较低,新需求收入弹性较高。从需求视角看,实现经济增长须调动和创造新需求。新需求很大程度不是由现有生产能力满足原有需求,而是要靠供给去创造出来的需求。很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是消费者能清晰意识到的,而是通过厂商通过创新,由供给端创造的。

在近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这种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能力在减弱。甚至一些曾经创造过需求的企业,近年也较少创造出新需求。问题背后是供给及创新的主体,近年与政府在市场-产业边界的相互磨合、探索过程中,受到了抑制。这既是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中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问题。供给方以创新来创造需求,意味着既可以带动当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又可以增强未来的供给能力。

改善民营经济发展制度环境的建议

第一,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立法环境。应加快研究修订相关基础性法规,加快研究制定民营企业保护法。在宪法条文上,必须要淡化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表述的差异性。

第二,夯实保护民营合法权益的司法环境。深化“四大检察”格局,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持续推进涉案企业司法程序的合规改革。严厉打击侵占民营企业合法产权行为,严格依法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建立健全企业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错机制。

第三,稳定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策治理要让位法律治理,做到政策及执行稳定、连续、一致。提高政策公信力,体现政策真扶持、真落实。

第四,完善激励民企技术研发的创新环境,建立面向市场的科技激励政策、明确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与规则、简化科技类项目和经费管理程序等。

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或者媒体,都在发声支持民营企业。但现在即便在产业、市场、技术领域相关的话题上,民营企业家也很少发声。民营企业家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宏观政策、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议题发声,也是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周燕玲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