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我国首次实现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起草人详解细节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发自 浙江安吉
2023-12-04 18:16
来源:澎湃新闻

沙滩,海湾,潟湖,沙脊,海峡……与近岸海域相关的一切,如今实现了生态分区。

12月4日召开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中国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对近岸海域分级进行生态分区,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本次分区将我国20个近岸海域生态三级分区细分为132个生态四级分区。其中以海湾、潟湖为主导特征的有46个,以底质类型为主导特征的有43个,以河口为主导特征的有22个,以岛群为主导特征的有13个,以海峡、潮流沙脊群、上升流等为主导特征的有8个。

为何要对近岸海域进行生态分区?四级分区有哪些特征?此举对于海洋生态修复有何实际作用?12月4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本次分区主要起草人之一、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生态室主任路文海,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读。

细分132个生态四级分区

澎湃新闻:目前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的四级分区有哪些不同特点?是如何区分的?

路文海:我们依据纬度带和地理轮廓,将我国近海划分为3个生态一级分区;在一级分区基础上,依据水深和水团分布,划分了22个生态二级分区;在二级分区基础上,进一步依据一级地貌类型,辅以水体特征划分了53个生态三级分区。此外,我们还划分了132个生态四级分区。

一般来说,四级分区是遵循“主导因素、因地制宜、边界稳定”的原则,以二级地貌类型和底质类型为主导依据识别了分区初步格局,并以水体和生物特征开展了分区格局的验证和优化。分区特征从地形地貌、底质、水体和生物等方面描述,最终,将我国20个近岸海域生态三级分区细分为132个生态四级分区。

澎湃新闻:我们注意到,四级分区是在人类活动最多的近岸。这是不是意味着,四级分区面临人为破坏的风险最大?

路文海:在四级分区内,人为活动的确是比较频繁的,从开发利用、规划修复这方面来看,这片区域的矛盾较为突出。四级分区也是大家关注度最高的地方。我们一些监测调查的重点项目也在这些区域。

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行动框架

澎湃新闻:对近岸海域生态进行分级分区,能起到什么实际作用?

路文海:生态分区是立足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突破了行政区划边界,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提供科学指引。生态分区也可为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完善生态评估体系提供科学支撑。

2017年11月9日,空中拍摄的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最大水源地“青草水水库”。IC photo 资料图

举个例子,我们在长江口划定了4个区。结合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在靠近河口区域,淡水生物量逐渐减少,而海洋生物量逐渐增加,与河口外侧区域的生物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所以通过分区,可以研究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和评价标准。要基于各生态区的特征和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行动框架。

创新开展中小尺度分区

澎湃新闻:这次的近岸海域分级分区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如何完成的呢?

路文海:这项工作是从2019年起逐步开展的。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在借鉴和分析国际分类体系、系统梳理我国海洋生态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了《海洋生态分类指南(试行)》,建立了“双梁四柱”的海洋生态分类框架,规范了海洋生态类型。

到2020年,结合相关海域的基本特征,就已经把近海海域的生态三级分区都分了出来。在2022年,我们根据我国人为活动最为频繁的近岸海域,进一步辨识近岸三级分区内部生态特征及差异性,开展了生态四级分区工作。

因为海洋生态分区可以深化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为多源海洋生物与环境数据进行科学整合与评估提供了依据。总体而言,我们是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嵌套的方式开展了不同尺度的海洋生态分区。

澎湃新闻:国际上对于海洋的生态分级分区目前处于什么状态?与我国有什么不同?

路文海:在波罗的海有一些大的分区,他们会结合分区做生态评估。在欧盟,他们在做栖息地制图时,会把分区有关栖息地编码也应用进去。从目前来看,国际上虽然有一些关于海洋生态分区的报告,但它还不是针对分区的体系管理,是针对分区的生态结果去做一些评估的应用。我们目前做的分区,强调的是体系化,我国的近岸海域生态分区既衔接全球海洋生态地理分区结果,又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开展中小尺度分区,这方面我们做得是比较靠前的。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朱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