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水岸,《滨水空间三十年》新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3-11-22 12:10

2023年11月17日下午,刘云教授团队《滨水空间三十年》新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成功举办。

 2023年11月17日,刘云教授团队“滨水空间三十年”新书研讨会现场参与嘉宾合影。

《滨水空间三十年》一书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云担任主编,李振宇、李麟学、孙彤宇三位教授担任副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多位教师参与编纂及审校工作。

本次活动由李麟学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院士、伍江教授、钱锋教授、黄一如教授、蔡永洁教授、王兰教授、耿慧志教授、袁烽教授、王桢栋教授、王一副教授、谢振宇教授、庄宇教授、华霞虹教授、匡晓明副教授、彭怒教授、周芃副教授、钱锋(女)副教授、刘云教授、李振宇教授、孙彤宇教授,同济大学出版社金英伟社长、晁艳编辑等专家学者,围绕三十年滨水空间研究成果及未来城市人民水岸主题展开共同研讨。

活动伊始,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汤朔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院士,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伍江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钱锋教授分别致辞。

李翔宁院长提到《滨水空间三十年》的出版,标志着学院在滨水空间领域的研究,以及在城市空间品质和城市更新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向刘云教授团队表示祝贺,希望未来学院师生能够在该领域产出更多成果。

李翔宁院长致辞

汤朔宁总裁提到这本书涉及城市开发、城市风貌、遗产保护等多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三十年来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发展,凝聚了以刘云教授为首的滨水空间研究团队数十年来的学术积累,并对新书的发布表示祝贺。

汤朔宁总裁致辞

常青院士回顾了和刘云教授交往的难以忘怀的时刻,感谢刘云教授对学院后辈给予的每一步每一点的启示和为学院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致敬刘云教授这一代学人为学院发展做出的奠基性的贡献。对于滨水空间研究,刘云教授在抓大问题方面非常准,十几年前提出的复兴岛规划,在现在都非常有启发性。

常青院士致辞

伍江教授提到,黄浦江滨江空间打通以后,成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刘云教授团队踏踏实实地做了非常傲人的成绩,具有非常强的超前性,城市要发展公共空间,滨水空间一定是最重要的。第二是滨水空间研究现在仅仅是开始,未来如何发挥滨水空间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是学校学科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要一代代跟上去,一波波推上去,形成文化的持续积累。

伍江教授致辞

钱锋教授提到刘云教授早期的设计作品,并提到从刘云教授的学生成为朋友,再成为老朋友,从刘云教授的教诲中获益匪浅。非常敬佩刘云教授的团队,我们能看到他这些年一直在积累,是非常有远见的,也再次表示祝贺。

钱锋大师致辞

随后,刘云教授和李麟学教授分别代表编委会介绍了图书的情况。

刘云教授谈及不久前的阮仪三先生的学术论坛,称之为“大山”,自己团队的研究为“小河”。他从苏州河说起,讲述书中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这是一个团队从80年代末至今三十多年的研究,成就了这本书,这是一个团队不断摸索的过程,指出这本书是团队共同完成的,这一点很重要。随后,刘云教授讲述了自己诸多弟子的发展状况,以此提出了建筑规划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呼吁在座的诸位专家学者培养弟子要勇敢地把他们拉上去共同发展,同时提到培养人才要做到因材施教,多元化指导学生做适合的事情。

刘云教授介绍新书

李麟学教授代表编委会,向与会者分享了该书的编辑缘起、研究脉络,以及未来学术前沿思考。20世纪80年代后期,刘云教授把学术兴趣集中到城市滨水空间方面,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共56名,其中本书收录了15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2018年元旦在刘老师执教50年的学术报告会上,促成了编辑该书的想法,历经3年于2023年新书发布;这是一个团队30年学术工作的记录,也是对一段不平凡时代的变迁历程的纪实。在研究脉络部分指出,该书收录的论文可以分为滨水更新、滨水环境、滨水风貌和滨水设计四部分。最后,面向未来前沿,李教授介绍了主持建造的杭州市市民中心钱塘江城市滨水核心空间、杨浦大桥“人民城市标杆区”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等,并指出经过20年的发展,黄浦江已经成为了上海的城市名片和精神象征,成为城市重要的发展载体,共同展望将黄浦江、苏州河建设成为面向未来的世界级人民水岸。

李麟学教授介绍新书

与会专家学者在现场开展了热烈的圆桌讨论。研讨环节在老、中、青三代同济建筑学人的热烈讨论中结束。最后,刘云教授代表团队向学院捐赠图书,学院副院长王兰教授、党委副书记王桢栋教授代表学院接受赠书。

刘云教授向学院捐赠新书

《滨水空间三十年》的出版将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规划、城市滨水区复兴、滨水建筑环境打造、上海“一江一河”的可持续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为上海与全国城市人民水岸的建设与复兴提供了更多的学术成果和实践贡献。

    责任编辑:吴栋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