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钟染病的时间问题
原创 兰藉文化
按
作者简介:赵安胜,男,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人,1962年出生。自1982年高中毕业,任小学教师,今已退休。长期学习与研究红学,在《红楼梦学刊》、《红楼梦研究辑刊》等报刊发表小文数篇。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本文为作者尚在修订中的书稿《〈红楼梦〉脂程二系异文辨正》中的一部分。
作者
赵安胜
庚辰本,第十五回,写贾氏家族及其亲眷友朋等,为秦可卿送灵。回末,以这样的一段文字结束了这一回书:
却说凤姐等又过一日,次日方别了老尼,着他三日后往府里去讨信。那秦钟与智能百般不忍分离,背地里多少幽期密约,俱不用细述,只得含恨而别。凤姐又到铁槛寺中照望一番。宝珠执意不肯回家,贾珍只得派妇女相伴。后回再见。
还是庚辰本,转过第十六回,开首是这样的:
话说宝玉见收拾了外书房,约定与秦钟读夜书。偏那秦钟秉赋最弱,因在郊外受了些风霜,又与智能儿偷期绻缱,未免失于调养,回来时便咳嗽伤风,懒进饮食,大有不胜之状,遂不敢出门,只在家中养息。宝玉便扫了兴头,只得付于无可奈何,且自静候大愈时再约。
这样看起来,第十五回结尾,与第十六回开头,在故事情节上没有衔接。
像这种上下回之间,在故事情节上不连贯、不衔接的现象,在《红楼梦》中还有同例。
比如,第三十五回与第三十六回:第三十五回写到,宝玉打发秋纹给林黛玉去送果子,秋纹答应了刚要去时,只听黛玉来在院内说话,宝玉忙叫“快请”。便在这里结束了这一回。转到下回,却没有再接住上回往下叙述;而是另起头绪,从“话说贾母自王夫人处回来,见宝玉一日好似一日,心中自是欢喜” ,开始了第三十六回。
像这种情况在全书中非止一例。
笔者的观点是,对这一现象,要做具体分析。这种表象上的不连贯、不衔接,未必都是如有的猜测推论,这是曹雪芹原稿的未协之处,或是原稿散失未补的痕迹。即如这里要说的第十五、十六回的现象,难保不是曹雪芹不蹈陈规、打破俗套的笔法之一。
第十五、十六回的这一不连贯、不衔接的现象,不但在各早期抄本,庚辰、己卯、戚序、蒙府、舒序、梦稿、列藏诸本,就连与程甲本亲缘关系极为亲近、文本形态极为一致的甲辰本,都是相同的;只不过各本皆互有一二字的差异而已。
但是,诸脂本的这里的第十五、十六回不连贯、不衔接的现象,在程甲本上不存在。这自然应是程高二君的修补之功。我们看到,程甲本,第十五回结尾,与各本基本无异;但第十六回开头,却是面目一新。
程甲本第十六回,开头为:
且说秦钟宝玉二人跟着凤姐,自铁槛寺照应一番,坐车进城,到家见过贾母、王夫人等,回到自己房中,一夜无话。至次日,宝玉见收拾了外书房,约定了与秦钟读夜书,偏生那秦钟秉赋最弱,因在郊外受了些风霜,又与智能儿偷期绻缱,未免失于调养,回来时便咳嗽伤风,懒怠进饮食,大有不胜之态,只在家中养息,不能上学。宝玉便扫了兴,然亦无法,只得候他病痊再议了。
下划线文字,为庚辰等脂本原无者。
“至次日”连同之前的文字,是各抄本所没有的;“至次日”之后的“宝玉见收拾了外书房”,这才与各抄本并了轨。
问题就出在这个“至次日”三字上;错谬主要就表现在这个“至次日”三字上;马脚也正暴露在这个“至次日”三字上。
曹雪芹原稿中,并没有宝玉约秦钟读夜书的明确的时间表述;依照我们对事体的理会,总应该是宝、秦二人回家三五天后的事情吧。有这么一段时间间隔,才与“失于调养” ,“咳嗽伤风” ,“懒进饮食” ,“不敢出门” ,“只在家中养息”,这样的表述能够相合;否则,一夜的时间,怎能容纳这么多的生活内容,容纳这些生理现象、身体变化?
程甲本第十六回回首独出的包括“至次日”三字在内的四十余字,便应是程甲本自身所添加,是曹雪芹原笔上的增生文字。尤其其中的“至次日”三字,更是如同肿瘤一样存在于程甲本,以及程甲本的诸多后世衍本。
程伟元、高鹗,将以抄本形式流布于世三十余年的曹雪芹原稿,整理、编辑,并加续补,最终排印成书。这对于《红楼梦》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极品、艺术瑰宝的流传与普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德甚厚,其功甚巨。即使里面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商业牟利目的,亦不可谓居心不良。但是,对于程高二君此举,对于程高本,我们还须从另一方面予以把握。诋毁谩骂固是偏颇 ;但将其誉之过美,拔之过高,谓其原本、真本,此亦谬论。
《红楼梦》脂本、程本的先后、真伪,以及其间的嬗承传递关系,虽然尚不能为我们所悉知、细知,并多阙疑;但“脂前程后”,程本是以脂本为源头而来,则已是十分明晰的事情了,并且也久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
我们必须看到程高本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与脂本原著的差异与差距。程本相对于脂本的大量的差异之处,无论是有意的增删改易,还是无意的错讹衍夺,绝大多数都对脂本原著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对于程伟元、高鹗,对于程高二君所做的对《红楼梦》的整理排印工作,对于程高本《红楼梦》,不能主观地拔高或贬低。准确地认识并把握它,给予它以恰当公正的认识与评价,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应尽的责任。
原标题:《秦钟染病的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