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宗岳:一堂课换来一幢楼

2023-11-16 17:59
河南

原创 名人传记月刊 名人传记月刊

在南开大学所有理科中,化学学科历史悠久,声名显赫。追根溯源,就不得不提到化学系创始人——邱宗岳教授。

邱宗岳被誉为“化学先贤”,一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为南开化学系培育、延揽人才。可以说,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南开化学学科今天的辉煌。

青年时期的邱宗岳

“惨淡经营”南开大学化学系

邱宗岳,名崇彦,以字行,1890年6月5日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五岁进私塾,熟读四书五经。1905年应秀才试,名列榜首,引起轰动。当时清廷腐败无能,民众纷纷主张维新强国,邱宗岳十六岁时,毅然抛弃旧学求新学,到杭州府中学堂(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在“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他勤奋读书,成绩优异。

1911年,邱宗岳考取第三批“庚款”留美生,与姜立夫、梅光迪等人一起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16年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业成绩出众,专长物理化学。邱宗岳在美国发表学术论文,为当时美国理论化学权威、著名化学家路易斯所器重。1920年,邱宗岳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封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任教授。

转年,邱宗岳被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到南开任教。张校长交给他的重任是创办化学系,并担任系主任。这是继北京大学之后,我国高校建立的第二个化学系。

当时南开大学刚创办两年,又是私立学校,经费需要向各界人士募捐,校舍也十分简陋。化学系初建时期困难重重,没有实验室,不得不借用南开中学的实验室。用邱宗岳的话来说,“当时所谓办教育,实际上可以说是惨淡经营”。学校经费非常紧张,连购置最简单的玻璃器皿都很不容易。邱宗岳总是把一个钱当作两个用,而且事必躬亲,购买软木塞都要亲自去一个一个地挑选。他曾笑称:“我没有经济不清的问题,化学系的是我的,我的也是化学系的。”

邱宗岳最先开设的课程是“定性分析”“高等无机化学”和实验课,随后又开设了“热力学”“定量分析”“理论化学”“普通化学”等课程。他的“定性分析”颇受学生欢迎,理科外系学生也很喜欢选修这门课。邱宗岳讲课条理清楚,立论严谨,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听过邱宗岳讲课的学生曾做出这样的比喻:邱先生能把复杂的概念讲得像清水一样明了透彻。

来到南开后,邱宗岳将妻子马昭娥从故乡接到天津。二人的婚姻是少年时代家庭包办的,但夫妻俩感情和睦,白头偕老。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比较罕见,被传为美谈。在生活上,邱宗岳一向严格要求自己,衣食住行都注意勤俭节约。为支援农业生产,他曾将一万多元存款捐献给家乡。

邱宗岳夫妇(1950年摄于天津)

为学校赢得“思源堂”并亲手设计督建

彼时,经过南开创始人严范孙先生和校长张伯苓的不懈努力,校方募捐筹集到几笔较大的款项,因而在天津西南郊区八里台买下了一块地,正在施工建设新校舍。1923年8月,全校迁入八里台校址。

1922年12月初,美国罗氏基金团(现称洛克菲勒基金会)来南开大学参观考察,并要求听课。张校长把讲公开课的任务交给了邱宗岳。罗氏基金团听了邱宗岳用英文讲授的“定性分析”课,赞叹不已。他们感到南开大学的教学质量不同寻常,还说即使是在美国大学,也很难听到这么高水平的课,于是决定捐款十二万五千元,为学校建座科学馆,并捐赠科学馆内的仪器设备。这件事情立即在全校师生间引起了轰动:“邱先生的一堂课换来一幢楼!”

不过罗氏基金团捐款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国内筹得另一部分资金。张校长正为此想办法时,袁世凯的婶母高太夫人得知后,立即命儿子袁述之(袁世凯堂弟、河南企业家)认捐七万元。原来,严范孙先生早年帮助过袁家,袁家一直十分感激,凡南开之事都积极参与。于是,科学馆由美国罗氏基金团和袁述之共同捐款建造,后来《北洋画报》还专门报道了此事,称“中国妇人,斥巨金,建大学者,自项城袁母高太夫人建南开大学科学馆始”。

张校长一向喜欢以资助者的名字来命名各建筑物,如综合办公楼叫“秀山堂”(李秀山捐助)、图书馆得名“木斋”(卢木斋捐助)、女生宿舍是“芝琴楼”(陈芝琴捐助)等。这座科学馆则被命名为“思源堂”。“思源”二字取自“饮水思源”,以纪念双方捐助者。

思源堂

而更令全校师生吃惊的是,邱宗岳教授不仅用高水平授课为学校赢得一座楼,而且他多才多艺,甚至精通建筑学。这座宏伟壮观的“思源堂”就是由邱先生亲手设计并督建完成的。

“思源堂”建筑面积三千五百九十二平方米,坐落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离东大门不远的南侧,1923年4月兴建,1925年秋季竣工剪彩。进入大楼,正中有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大楼建成的经过。大楼建成后,专供理科各系使用,理科四系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全都迁到了这里。

当时“思源堂”是南开最考究的一座建筑。整幢大楼共三层,底层半层“卧”入地下,即地下室。大门前是六根大石柱,颇有西方古罗马建筑的风格。大门旁有两盏大灯,灯盖朝天,造型别致,铜制灯架,闪闪发光,显得富丽堂皇。

思源堂远景

“思源堂”更是培养理科人才的摇篮。陈省身、吴大猷、吴大任等大师级学者都是从这座楼里走出的,他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据1928级数学系女生陈已同回忆,在这座教学楼里发生过不少有趣的历史片段:吴大猷读大四时喜欢上物理系一年级女生阮冠世。一次,他作为实验室助教,在“思源堂”的实验室给陈已同、阮冠世上课。课后,他趁陈已同不在,塞给阮冠世一张纸条,约她去某处会面。吴、阮之恋从此开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1992年,耄耋之年的吴大猷最后一次回到母校,望着“思源堂”,他怎能不感慨万千!

“思源堂”建筑质量极高,经受住了各种大灾大难的考验。1937年7月,日军轰炸南开大学,其他楼房全被夷为平地,唯独“思源堂”,尽管千疮百孔却未被摧毁,依旧傲立在校园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开复校。经过修缮,“思源堂”依然为理学院使用。1952年“思源堂”定名为“第二教学楼”,20世纪50至60年代成为化学系的教学楼。后来化学系迁到新建的化学大楼,“思源堂”如今被医学院使用。作为唯一一座经历日军轰炸仍完整留存下来的建筑,“思源堂”见证了南开的百年沧桑岁月,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建筑物。

思源堂内的理科阅览室

苦心打造名牌专业

1923年秋,二十六岁的杨石先从美国学成回国,到南开大学任教,成为化学系的骨干教授、邱宗岳的得力助手。杨石先比邱宗岳小七岁,年轻有为,才华横溢,1918年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应用化学专业。从此,邱宗岳与杨石先珠联璧合,共同在化学系授课,并为全校理科各系学生讲授化学课,深受好评与爱戴。

1929年,南开大学将初建时的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和商学院。邱宗岳作为化学系主任,与数学系主任姜立夫、物理系主任饶毓泰,共同担任理学院院长,被称为南开理学院的“三元老”。

20世纪30年代的南开已初具规模,但如何使化学系办得出色,成为国内高校的优秀专业之一呢?邱宗岳与杨石先商讨,假若各学科平行发展就无法与一些著名大学相比,化学系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争取在几年之内令人刮目相看。经过缜密的分析,二人确定化学系的发展方向是先以有机化学为重点,然后逐渐全面地发展起来。

杨石先(第一排右一)在思源堂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正当化学系初步成熟时,抗战全面爆发,平津沦陷。教育部决定:南开与清华、北大南迁。邱宗岳暂时留守天津,负责看管从轰炸中抢运出来的部分仪器和图书,直到1938年全家才辗转抵达昆明。

在西南联大,邱宗岳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联大化学系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如王积涛、何炳林、陈茹玉、申泮文等。他们后来在学界声名显赫,多人于198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战时生活艰苦得难以想象。邱宗岳在铁皮顶的教室里给学生上课,一下雨,铁皮顶就“奏乐”,他讲课便要扯着嗓子大声喊。到抗战后期,学校经费不足,部分教室的铁皮屋顶也被拆下来变卖,改成了茅草顶。邱宗岳虽然是一级教授,但月薪只够维持三个星期的生活。他患有胃溃疡,常常吐血,妻子则和所有教授夫人一样,需要以变卖衣物或做些针线活来维持生计。

抗战胜利前夕,组成西南联大的清华、北大和南开都在做复校的准备。邱宗岳与杨石先继续研究南开化学系的既定目标如何落实,他们认为,首要任务是延揽人才。

抗战胜利后,校方派杨石先到美国考察、访问。邱宗岳叮嘱杨石先借此机会聘请国外留学生,他自己也在国内物色人才。当时,西南联大化学系的优秀学生大多已出国留学,只有申泮文留在昆明教中学。邱宗岳早就看中了这名学生,在征得南开秘书长黄钰生同意后,将他聘为南开化学系教员。此时,杨石先在美国邀请到了哈佛大学应届博士生高振衡。高振衡的专长是有机化学,于1946年到南开任教授。1947年秋,经数学系教授姜立夫的推荐,邱宗岳聘到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的博士朱剑寒女士任南开化学系教授,讲授她的本行物理化学。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机化学家王积涛、陈天池,无机化学家陈荣悌以及何炳林(高分子化学)、陈茹玉(农业化学)夫妇,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条件,回到祖国,先后到南开执教,使得南开化学系师资力量大大增强。

青年时期的申泮文

申泮文以无机化学为研究方向。1953年,他由一名普通教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文革”结束后,他第一批晋升为教授。改革开放伊始,他与高振衡、何炳林、陈茹玉、陈荣悌一起,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申泮文未曾出国留学,也没有博士学位,因此被视为“土货南开”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学术成就,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海归”学者。这应当归功于邱宗岳,正是他当年慧眼识珠,选中了申泮文。也是在邱宗岳的苦心打造下,化学系成为南开理学院中教授最多、大师云集的一个系,化学成为南开的名牌专业,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才。

终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时代在前进,邱宗岳不甘落后。为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1952年盛夏,他开始刻苦学习俄文,最终取得全系教师俄文考试的最好成绩。1960年,他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时,遇到有关统计学方面的问题,为更好地推进研究,他和中青年教师一起去听“统计力学”讲座。

1961年10月29日,南开为邱宗岳举行执教四十周年的庆祝会,表彰他四十年来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邱宗岳的得意学生申泮文深有感触地说道:“邱宗岳先生不仅是南开化学系创始人,也为学校留下了良好的教学传统。他长期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讲课,帮助同学们打下了良好的化学基础。在邱宗岳先生的影响下,南开形成了专家学者为低年级学生教授基础课的这一良好传统。”

邱宗岳以严格认真而著称。一些课程,尽管他已经有几十年的讲授经验,但每次讲授时,他仍像对待一门新开的课那样认真准备。由于长期教学,他一直没能从事科研工作,而事实上,他学术造诣极深,通晓英文、德文、法文,后来还掌握了俄文。

邱宗岳将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直到晚年,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1975年7月8日,邱宗岳病逝于上海,享年八十五岁。

(原文《邱宗岳:一堂课换来一幢楼》刊于《名人传记》2023年第11期 文/龙飞)

责编丨王苑 责校丨张静祎

排版丨王苑 审核丨梅化南

原标题:《邱宗岳:一堂课换来一幢楼》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