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书来成为专业电影观众吗?

Dzolan
2018-10-12 17:16
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新经典引进了美国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在出版这本书之前,托马斯·福斯特已经写出了《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等畅销阅读指南,他本人也是全美颇受欢迎的公开课教授。在这本教人看电影的书的开头,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戴夫和莱克茜刚刚看完《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在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中,两人就“看电影”这件事产生了分歧:“戴夫坚决维护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看电影的权利,可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将电影仅仅当作一种消遣娱乐,莱克茜则主张电影里有比她朋友看到的更多的东西,即便她自己也不确定那到底是什么。”

但凡对于看电影这件事有过思考的观众,大概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是像戴夫一样将电影当作一种娱乐方式,仅仅关注故事和画面是否好看,还是在直接的感官体验外,试图将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分析纳入到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

产生这样的困惑其实与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产业的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仍然与绘画、文学和音乐有着同等的表现力和独特性;作为一项产业,电影制作需要巨额的投资,它也不像作家或者画家依靠一双手和一支笔就可以完成,它需要众多幕后角色的通力配合,需要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正如《看电影的艺术》中写道:“每部电影都是商人和艺术家们摇摆不定的婚姻的孩子。”或许电影制作以及看电影两者都具有一脉相承的矛盾性。那么,对于在成为“戴夫”还是成为“莱克茜”之间选择后者的观众,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了解电影是什么,清楚电影的构成。下文就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合适的电影读物。

首先推荐上文提到的这本《看电影的艺术》。与其他电影入门读物相比,本书的作者约瑟夫·M.博格斯和丹尼斯·W.皮特里不仅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电影的主题、摄影、剪辑、音效等组成部分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此外还就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每一个章节后,作者也准备了针对性的自测问题和参考影片。更为重要的是,两位作者在开篇的章节中就电影分析,或者说成为一名专业观众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否认了那些认为电影分析会扼杀观众对电影的爱的看法:“非黑即白、两极化地看待直觉与分析是有问题的。它否认了中间层面的可能性——综合了两个思路各自的优点,并且同等地体现出情绪性/直觉性和理性/分析性思考的效力。”提出了以“诗人的灵魂和科学家的智慧”来丰富和提升观影体验。
类似于《看电影的艺术》,可以选择的读物还有《看电影的门道》。本书的作者吉姆·派珀在美国弗雷斯诺城市学院教授电影和英文课程已经超过三十年。《看电影的门道》更像是《看电影的艺术》的精简版,它采用了更少的篇幅、更简练的文字阐释了镜头、场景、声音、剪辑、风格、布景、角色等很多电影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元素,此外,它还就好莱坞电影、美国独立电影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算是一本电影元素与电影史料相结合的读物。
更加权威,认知度也更高的则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识电影》。虽说该书出版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但作者路易斯·贾内梯教授也在不断修订内容、添加新近电影剧照及案例,现今已推出了12版。和上述两本相比,《认识电影》还批露当今最热明星的独家新闻,对电影技术前沿动向和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做了相应的分析。本书也大概“非常奢侈”地诠释了什么是图文并茂,全书搜集超过四百张珍贵剧照,涵盖影史经典之作和近年卖座佳片,由后浪引进的新版还采用了全彩印刷,粗略地翻阅下剧照就已经很享受了。

而至于开头提到的《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就多少让人有些失望。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自然也知道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了解电影的构成是成为专业电影观众的基础。在书中他也尝试着以形象化的表述向读者传达这些内容,但反而因为过于浅显轻松变得让人难以信服。

此外,福斯特总是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电影就是讲故事”的错觉。例如在谈到电影的声音时他写道:“相反,他选择去呈现一段漫长的狩猎片段,从当地乡绅的到来到汤姆救下梦中的姑娘。我们看到了所有需要知道的东西——乡下那些粗人在狩猎前开怀痛饮,无情地快马加鞭,为了追赶一头鹿不顾后果地奔跑,使得马匹倒下、骑手们失去坐骑,猎狗冲向鹿,索菲·韦斯顿的马在看到血淋淋的尸体后受了惊,而汤姆英勇地追逐并制服了受惊的马,救下了索菲......”很多时候,福斯特对于电影的解读就成为了这种故事再现。而很难说,这种将电影重新口述一遍的方式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当然,也不是所有观众都在“戴夫”还是成为“莱克茜”之间都选择后者,也未必所有教人看电影的书都会帮到读者,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不遇上《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这样的书。想要成为专业观众,更重要的是,愿意一次又一次将自己和时间交付给电影。毕竟一部书或许可以让你了解什么是电影,但那种由银幕传递给你的感受,从书中恐怕一秒也得不到。

    责任编辑:方晓燕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