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特写|4岁罕见病患儿和“孤儿药”的故事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李佳蔚
2023-11-08 07:13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7日,第六届进博会医疗展区有一位平凡而特殊的嘉宾,短肠综合征患儿果果(化名)的妈妈马女士。

11月7日,第六届进博会,短肠综合征患儿果果的妈妈马女士。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今年4岁的果果,在2岁时确诊罕见病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简称SBS),由于小肠被大量切除,果果有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障碍。绝大部分时间,果果的生活离不开输液袋,高频次、长时段输注营养液才能维持他的生命。

一年前,跨国制药公司武田带着治疗这种消化系统罕见病的“孤儿药”Teduglutide来到进博会,并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现场签约。在进博会的助力下,这款新药仅用6个月就进入博鳌的医疗机构。

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上,李强总理向中外嘉宾分享了三个故事,其中也提到这款治疗罕见病的新药如何在进博会助力下在国内加快落地。

果果就是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23年5月,随着这款创新药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乐城医院(慈铭博鳌国际医院)实现紧急临床用药应用,果果是首个用药患者。

第六届进博会,武田制药展台的消化系统创新药 Teduglutide。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现在,果果的治疗迎来转机。马女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说,11月3日果果两年来首次出院,日输液量已减少50%,体重增加至20.4公斤,身高也增长了2厘米,身体和精神好多了。

在进博会现场,这位来自甘肃临夏的年轻母亲对帮助果果的人表达了感谢。这个家庭的故事,也是进博会上许多创新药的一个缩影。

11月7日,第六届进博会,马女士带来果果画的画,表达感谢。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一根细细的导管成了“生命线”

果果两岁时忽然患病。

马女士对澎湃新闻记者回忆,2021年2月18日,果果突发腹胀、呕吐,“吐得非常厉害”,立即去往临夏当地医院治疗。

检查发现,果果感染指标很严重,已出现休克,当地医院进行了抢救。抢救成功后,医生做了一个小手术探查病情,发现果果小肠粘连严重,且有坏死迹象。

面对重大疾病,当地医院束手无策。马女士说,“(当地医院)说是让我们放弃(治疗),先让我们转入重症(监护室),然后让我们接孩子回家。”

马女士和丈夫无法眼睁睁看着孩子夭折,坐上救护车,前往北京治疗。

2021年3月,果果在北京完成了第三次手术。马女士回忆,当手术室门一打开,她看到医生虽然戴着口罩,但眼睛里有笑容,“我就想孩子有救了”。

果果被抢救过来。马女士原本以为,孩子会慢慢康复,她没想到,等待果果的却是一种罕见病——短肠综合征(SBS)。由于坏死严重,果果大部分小肠在几次手术中被切除,只留下35厘米的小肠。

这是什么概念?通常,成人的小肠约有5-8米长。果果只有35厘米的小肠,肠道有效吸收面积显著减少,由此引起了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障碍,也导致他严重依赖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从此,一根细细的导管成了果果的“生命线”。每天下午3点半到次日早上八九点,输液袋内的营养液通过导管注入果果体内,维持他的生长发育。

短肠综合征患儿果果画的画,对帮助他的人表达感谢。受访者供图

第三种方案

2021年底,几经打听,马女士带着果果来到上海,开始新的治疗。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教授蔡威团队是果果的主治团队。

蔡威介绍,国内治疗短肠综合征通常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静脉输液,由于患者无法正常饮食,维持生命的营养液只能通过导管输注到体内。这意味着,患者一辈子再也离不开输液袋。

另一种方案是手术移植,但其巨大风险和成本常常令很多家庭望而却步。“我们打听过很多医生,看过资料,(手术移植成功)几率很小,一直没考虑过手术。”马女士说。

正常人的饮食,是短肠综合征患者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因为肠道无法吸收,入口的食物很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马女士和丈夫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吃饭都背过果果。“有一年多时间,我们没让孩子闻到过饭香。”马女士说,但偶尔果果看见病房里其他人吃饭,会很激动,“他就问我,妈妈人家吃的是什么,我可以看看吗,我可以闻闻吗”。每次孩子这样问她,马女士就感到心酸。

更大威胁在于,静脉输液治疗的方式不仅意味着孩子一辈子要和输液袋绑住,而且长期的肠外营养,还伴随着肝、肾等多脏器损伤的风险。“不少患儿靠肠外营养生存,但最终会出现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威胁生命。”蔡威说。

“第三种方案”的希望,出现在2022年11月召开的第五届进博会上。

当时,武田展出了消化领域用于治疗短肠综合征的Teduglutide,这是目前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款批准用于短肠综合征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类似物,在欧美作为“孤儿药”获批,用于治疗1岁及以上SBS患者。

2022年11月6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与武田签署协议,依托乐城“先行先试”的政策,Teduglutide加速落地应用,意味着国内短肠综合征患者有机会在乐城尽快享受到这种治疗方案。

与此同时,上海新华医院治疗团队和博鳌相关医疗机构取得联系,为果果争取到依靠创新药治疗的“第三种方案”。

崭新的希望

蔡威说,短肠综合征作为一种患病率极低的罕见病,在中国尚无全国范围内确切的发病率统计数据。2023年9月,短肠综合征被正式纳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表明短肠综合征在中国有了正式身份。

通过进博会的展出,更多人看到了短肠综合征的临床需求,也借助进博会的助力,这款新药仅用6个月就进入博鳌的医疗机构。

澎湃新闻记者从参展商武田获悉,第五届进博会上达成协议后,2023年5月,Teduglutide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乐城医院(慈铭博鳌国际医院)实现了紧急临床用药的落地应用,果果是首个用药患者。

根据乐城最新的“带药离院”政策,经过医疗机构充分评估后,患者可将不超过12周用量的药物带离博鳌。这样一来,患儿就可以在原治疗地通过持续皮下注射用药进行后续治疗。

马女士说,2023年5月、7月和10月,果果在乐城进行了新药治疗,并带药回到上海新华医院继续医治。目前,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已显著好转。

“打了两三针后,大便有了明显变化,之前都是便水,用药后大便开始粘稠了,进口的食物也开始能多吃一点了。”马女士描述孩子的好转情况。对依赖静脉输液的短肠综合征患者,腹泻、便水是常见症状。

蔡威说,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目的,在于脱离或减少静脉输液,提高和恢复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显示,对成人短肠综合征患者,Teduglutide治疗24周可帮助接近70%的患者实现每周肠外营养摄入总量减少20%及以上。治疗30个月,可帮助33%的患者完全脱离肠外营养依赖,超过90%的患者实现每周肠外营养摄入总量减少20%及以上。

对儿童短肠综合征患者,Teduglutide治疗24周,可帮助12%的患儿完全脱离肠外营养依赖,69%的患儿实现每周肠外营养摄入总量减少20%及以上,进而帮助患者减少感染及并发症的风险。

马女士说,现在她会把烂面条、西葫芦、鸡肉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一点点喂果果吃,“每种食物给他尝试一下,耐受了以后就能多吃点。”

前段时间,果果的日输液量已减少了50%。目前,他的体重增加至20.4公斤,身高也增长了2厘米。“人变得更有精力了,他喜欢背古诗词,还期待去上学。”马女士说。

除了果果以外,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在帮助更多患儿。

2023年7月,陆续有另外两名短肠综合征患儿在瑞金海南医院使用到Teduglutide。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款创新药已惠及全国的3名患儿,给3个家庭带去了新的希望。

好消息还在传来。“Teduglutide最快有望于2024年上半年在国内获批,获批后将会开始上市流程,到时候,全国各地的SBS患者都将能够因此获益。”武田中国副总裁张敏向记者透露,这款“孤儿药”上市已提上日程。

孩子好转以后,马女士的笑容也多了。她回忆,2021年2月18日以来,果果不是在住院,就是在转院的路上。2023年11月3日,两年多来果果首次正式出院,暂时告别输液袋,这也让她看到崭新的希望。

“最想说的还是感谢,让孩子有机会用上创新药,有机会恢复正常生活。”11月7日,马女士在第六届进博会上说。她和丈夫带着孩子会继续在上海留观,观察果果恢复情况,随时前往新华医院复查。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