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创刊40周年:持续关注文学,厚待青年作家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8-10-12 12:28
来源:澎湃新闻

1978年创刊的《十月》杂志,到2018年已走过四十年。从创刊时的“以书代刊”,到1980年正式以邮局发行的双月刊出版,再到2004年改为月刊出版《十月》和《十月·长篇小说》两个序列。《十月》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新中国文学的发展。

10月8日下午,“《十月》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隆重举行。王蒙、李敬泽、李存葆、谢冕、舒婷、梁晓声、周大新、叶广芩、刘庆邦、欧阳江河、孟繁华、林白、肖亦农、方方、陈应松、张锐锋、陈先发、吕新、祝勇、邵丽、周晓枫、晓航、乔叶、徐则臣、张楚、弋舟、付秀莹、石一枫等作家齐聚,分享了自己与《十月》的故事,并共同庆祝《十月》创刊40周年。

座谈会邀请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著名批评家孟繁华先生主持,孟繁华说:“《十月》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早创刊的杂志之一,四十年来《十月》团结全国众多的作家,发表了很多在四十年文学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有人统计过,获得茅奖、鲁奖的作品,《十月》杂志占有非常大的份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十月》就是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文学的缩影,引领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并且以自己的包容性团结众多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回忆了《十月》诗歌栏目曾经给读者带来的巨大影响:“我记得在八十年代后期,那时候骆一禾在《十月》主持一个诗歌栏目,这个栏目在我们的主流文学期刊中,率先推出了一大批像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海子那样的、西川那样的诗人等等。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对于这个栏目都是怀有很深的感情。《十月》的精神不仅是大气的、持重的,同时《十月》的精神里也有新锐的,也有敢为人先的,也是充满了锐气、活力和勇气的,这是这个刊物特别宝贵的品质。”

孟繁华在《十月》创刊40年之际写的《<十月>: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缩影》中也尤其注意到《十月》对我国中篇小说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他认为,《十月》的中篇小说获得的全国性奖项(“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19部之多,这些作品也有着持续的影响力,如王蒙的《蝴蝶》,铁凝的《永远有多远》,邓友梅的《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

从作者群体来看,《十月》并非只重名家,事实上,许多名家是以年轻作者的身份初登《十月》的。如铁凝在《十月》头题发表中篇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时,年龄不过二十多岁。她曾以“对年轻人厚道”来形容这份杂志。《十月》首任主编苏予退休后曾反复叮嘱看望她的编辑部同事:发现年轻作者是《十月》历来的传统,这个传统一定不能丢。1999年,《十月》开设了“小说新干线”栏目,每期推出同一位年轻作者的两篇小说作品,并配以点评。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文学期刊中,这种做法应属首创。二十年来,该栏目已推出近百位作家的作品。“小说新干线”也成为《十月》极受青年作者欢迎的品牌栏目。2015年《十月》推出“十月青年论坛”,旨在创造以杂志为平台的文学公共空间,围绕《十月》刊发的重点作品,提出文学新话题,探讨文学新现象。

现场作家们也回忆到自己和《十月》的故事,如王蒙谈道:“我是在座的作者们和《十月》地理距离最近的,所以我开始写稿子的时候,也不用特快专递,连8分钱的邮票都不用,我就走过去就可以,我非常想念那个时代。……后来我不在那儿住了,北京出版社也搬了,搬到北边了,想到这些,还有一些真正的怀旧感,跟《十月》的关系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前七八年的时候,关系非常密切。我情感上跟《十月》初心未改。”

诗人舒婷讲述了《真水无香》的写作历程,肯定了《十月》杂志对作家的鼓励和激励:“刚才诸位对《十月》有各种各样的回忆,都让人感到很温暖,《十月》不但对新锐作家非常大胆地提供平台,他们对我们这些老作家也都是不离不弃,也都支持,甚至在他们的催促和关心底下还会出一些文字出来,所以我也是表示感谢。”

作家林白2004年在十月发表了《妇女闲聊录》,2012年发表了另一部重要长篇《北往》,林白讲述了这两部小说在《十月》发表之后产生的影响,还回忆了《十月》早年间给她留下的深刻记忆:“我是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当时在广西,每隔一个月就到图书室找《十月》,当时《十月》的中篇、诗歌留下很深的印象。”她也肯定了《十月》的包容:“《妇女闲聊录》现在一直还有争议这到底是不是小说,《十月》能够容纳我们也挺了得的。”

作家陈应松对作家的创作态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滚钩》能够在《十月》发表也是很难得的,而且还引起了一些比较好的反响,这就表明了《十月》作品的这种宽容,独立的艺术立场等。文艺作品目标之一就是要反映现实,好的(现实)文学去弘扬,差的(现实)文学去披露,使人能够清晰认识到我们前进的目标、动力等问题,把问题解决得更好一点。”

作家邵丽讲述了《十月》给她留下的回忆:“我是读着《十月》这本杂志成长的。《十月》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杂志,当时我们那个中学,我上初一的时候,中学定了很有限的几本杂志,其中就有《十月》,当时为了讨好图书管理员,拼命地给他说好话,每期能看一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一个同学就问我,说你喜欢《十月》,你喜欢《十月》上面哪一类的文章?我就回答,我说我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一个字都不舍得漏掉。所以从《十月》的读者,后来变成《十月》的作者,真的内心是非常骄傲。”

作家弋舟从个人生活和写作生活方面讲述了《十月》和他的关系:“1983年,我可能10岁刚出头,我母亲在一所中学当老师,那个年代大家都会普遍看文学刊物,我母亲又是教语文的,格外喜欢看。她跟我姐姐热烈讨论一篇小说,就是铁凝主席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这个就是我对当代小说留下第一个篇名印象的作品。就是发在1983年的《十月》上。这么一本刊物,不仅贯穿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史,今天跟我自己发生这样的关系,让我会有一种自己身在历史当中的一种感觉。”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