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出现的“内耗”、“精神内耗”,医学解释是哪里的问题
原创 ☞关注 梅斯医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耗”成了社交平台上的高频词汇。
人们不断地拷问着自己,“为什么要上班”“结婚有意义吗”“小镇青年还有必要努力吗”“不想工作又躺不平该如何是好”.......
什么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这种心理疲惫,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斗争,把精力都花在“对付自己”上,故心理学上称为“内耗”。
“精神内耗”就像一个黑洞,它会吸走你的能量,让你失去理智思考和行动的力量,陷入神经症的沼泽无法自拔。
精神内耗的表现
“精神内耗”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神经症和神经衰弱,主要是焦虑、强迫或者抑郁的心理状态。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持续非理性担忧,而抑郁是一种过往负性经历引发的动力缺失与无意义感。“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1、心理疲惫
因精神内耗会不停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消耗过多,会使人处于心理疲惫状态。
2、过度担忧、犹豫不决
精神内耗者往往会事情开始时过度担忧结果的好坏,在心理进行反复拉扯,并且会因为过度瞻前顾后而导致对一件事无法做决断。
3、追求完美
常对所做之事力求完美,但有时会因想法过于理想化而无法实现,进而出现苦恼、郁闷。
4、抑郁、焦虑
在日常中经常会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对大部分事物无法提起兴趣,即使没有进行任何脑力及体力活动,也会感到疲乏。
5、睡眠质量差
由于思虑过多,经常会导致失眠,进而引起睡眠不足、头晕等症状。
6、精神敏感、不自信
精神内耗者往往十分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他人不经意的表情、语气变化,也会使其苦恼不已。并且自信心缺乏,不能接纳自身的缺点,常常自我怀疑。
7、迷茫
精神内耗者常对未来感到迷茫,人生没有确切的方向,也经常因此烦恼。即使暂时找到明确的方向,也会因思虑过多而长久不能真正付诸行动。
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精神内耗”?
1、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
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甚至未必符合公序良俗。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2、未能实现课题分离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 《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常常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
如果一些孩子为了达到父母的期待,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痛苦、挣扎,长此以往就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消耗,没有多余能量做好其他事情。又如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非常“小心翼翼”,敏感多疑。
3、追求完美的“我”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不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还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
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必须取得好的成绩,另一方面又确实很难学会、学好。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 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4、消极的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是一种消极的反应风格,表现为对自身负性情绪及其产生原因、不良后果的过分 关注,一边反复思考过往的问题,一边又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属于精神内耗在潜意识里的深层体现。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
为了应对这样的负性情绪,又需调动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让人缺少能量投入其他有价值的事物。消极反刍思维无疑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让不少孩子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
如何避免“精神内耗”?
1、关注当下,把握现在
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自己可以把控的事情。过去与未来,既不能改变也无法掌握,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越能把关注放在眼前的事与人,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会越高。
2、自我接纳,积极看待
生活总是 会有“意料之外”“不如意”“悔不该当初”等,越是排斥、抵触,越难以真正摆脱负面事件的影响。试着去接受生活中会出现的负面事件,接纳自己的不足、不擅长。自我接纳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放下心理上的纠结、执着,减少精神消耗,从而坚定地走好现在的路。
3、锻炼心理弹性,提升心理能量
心理弹性是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遇到同样的危机事件,有的人会萎靡不振,而有的人则能够积极解决问题,这是由是否具备高心理弹性带来的差别。个体在压力情境中不仅表现出消极情绪变化,也会产生积极情绪反应,后者可通过调用个人资源快速适应情境,使人们在面临压力时能够不被压倒,而能够像弹簧一样,承受压力,并从压力中恢复。
早在1996年,国外研究者就曾提出心理弹性策略训练计划: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建立并且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创立一个互相关爱与支持的学校氛围,增强学生亲社会的倾向,制定明确且一致的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社会和生活技能。这一研究结果至今仍可为教育者提供借鉴,从不同角度助力青少年提升心理弹性。
4、拥有“优势视角”,培养“成长型思维”
优势视角指的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优势和所拥有的资源上,不要总去想“我很自卑、我不如别人”,要不断树立自己的自信。成长型思维是指接受自己现在的不完美,甚至接受自己是一个“内耗”严重的人,坚信只要我不着急,努力去慢慢改变,就会变成一个低“内耗”、自信满满的人。要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面对现实,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积极面。
5、通过心理技术缓解不良情绪
学会运用正念冥想,正念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精神训练方法,在这种训练中,强调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做评判,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研究表明,正念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能够使个体缓解生活焦虑,学会自我接受。
因此,陷入“精神内耗”的个体可以通过相关正念冥想课程,帮助自己关注自身,避免极端行为,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走出内耗。
同时还可利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事件A是引起情绪C的间接原因,而导致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B。所以情绪问题的直接根源还是我们自己,要及时改变和调整我们的认知和态度,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认知和态度会带来不同的情绪和结果。
减少精神内耗,接纳生活、接纳真实的自我,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斗。当你克服了内心的障碍,你会见到别样的风景,领略到不一样的人生。
撰文 | 梅斯医学综合整理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 ● ●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原标题:《频频出现的“内耗”~“精神内耗”~医学解释是哪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