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凌家宅路“再更新”,让街角成为自家客厅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2023-11-09 16:39
来源:澎湃新闻

西凌家宅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起西藏南路,西至制造局路,长约333米,宽约7米。这条短短的马路,装载了三个居民区和一万多人的生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凌家宅有着“户户门对门,走路人碰人,鸡从屋上过,对话不出门”的传言,不少棚户夹杂在工厂仓库之间,杂乱程度令其远近闻名。

而在近期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系列活动上,以骑楼、小商业、曾经高密度居住闻名的西凌家宅,是黄浦区送展案例之一。西凌家宅路被选为城市更新案例,与骑楼这一“文化风貌”有很大关系,但在街区更新中,西凌家宅路并没有为了打造视觉上的“在地IP”而放大“骑楼”这一历史风貌,而是通过“商居共治”的模式,留住更真实且复杂的在地性。

街区更新后,街角仿佛自家延伸出去的客厅

20世纪初,西凌家宅曾是货物集散、商贾往来、人丁兴旺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政府对这块棚户区作了第一次改造。但随着人口增加,大量违章建筑拔地而起,不少棚户还夹杂在工厂仓库之间。

1984年10月,西凌家宅改造指挥部成立,西凌家宅路开启10年改建之路。过程中,多层工房建成,居民陆续回迁。这次的改建也诞生了现在的地标——西凌家宅路南侧一条300余米的骑楼。此间,西凌家宅路剥离了往日的杂乱无章,恢复了热闹与烟火气。

2022年,黄浦区开始一体化推进“道路+”“公园+”“生活圈+”等工程。特别在推进“道路+”特色道路建设方面,黄浦提出要在2025年建成一批“一街一路”示范区域。

依托半淞园路街道“一街一路”改造,西凌家宅路提升了整条街的硬件设施,以及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街区治理。此后,西凌家宅路一跃成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系列活动中的优秀案例。

其实,西凌家宅路的改造方法并不难,重点围绕南侧背阴的骑楼和北侧向阳的街面展开。骑楼综合管理廊下管线,更新商铺店招立面,对空调外机隐蔽化处理,增设外立面门套、休憩座椅、景观花池及泛光照明。虽然骑楼一边背阴,但柱子边的花池和小椅子上,也有相邻的店主们坐下聊天。

北侧更新底商单元的店招,打造了三处口袋花园,通过“减绿加座”的方式激活街角广场绿地。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到,爷叔们坐在景观小亭中聊天,阿婆坐在日照最充足的座椅上晒太阳,晚上7点左右,依然有人落座聊天,仿佛这里就是自家延伸出去的客厅。

本次更新最大的特点在于多元主体参与。半淞园路街道联合居民、商户、物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组建“西凌家宅路商居联盟”。

道路中部最大的口袋公园,让座椅与花池结合,增加了绿化面积;同时将郁闭度较高的广玉兰换成更透光的树种,方便人们在家门口晒太阳。 赵忞 摄

路南小区的底层商业与二层居民住宅。 赵忞 摄

从“居民共治”到“商居共治”的治理模式更新

“社区共治”是城市更新强调的要素,但商铺租户却常被排除在“谁的社区”外,只留下以房东为代表的“居民”。西凌家宅路上有很多开店十余年的老店铺,在这次更新中,也成为“社区”的一分子。

南房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吕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因为每家店铺业态不一,改造设计按照各自所需,形成“一店一方案”,尽最大努力让店主满意。

路西尽头处的地图。 赵忞 摄

路西尽头处的地图中,不仅有小学、居委会、公园等标志,还标示出了餐饮和菜市场等店铺,并且店铺的特色也有所展现,例如“一口大锅,煮600个粽子”这样的细节。这不仅彰显出“普通城市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为社区中的优质店铺做了背书。

同样地,优质小商业也会反哺街区活力,让整个社区的业态维持在“十分钟生活圈”的范畴,维系西凌家宅路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烟火生态。按照国际经验来看,这样可以保持地价相对稳定,不会让商业空间的租金因为城市更新而迅速提升,进而被连锁品牌和网红店占领,变成又一个“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主题公园化街区。

城市更新,通常会默认是在原有的城市空间上“织补”,增加功能,让街区“恢复”活力和人气,甚至带来游客流量。但若对本身就有活力的街区进行城市更新,很可能会忽视原有的内生活力。虽然功能补全了,街区也变得标准化起来了,但缺少了某种“在地性”。

从这个角度看西凌家宅路的“再更新”,具有一定借鉴与启发意义——让街角为居民服务,甚至延伸成自家客厅;扩大共治的范围,真正联结在此处过生活、做生意的人。让空间载体与居民生活交织融合,碰撞出真正的、非模板式的在地活力。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邵媛媛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