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人文大辞典》精选丨顾绣

2023-10-28 11:36
上海

顾绣亦称“画绣”“松绣”。传统刺绣工艺。以江南文人画为蓝本,以针代笔,以色线代墨彩,产生于上海本土的民间刺绣流派。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松江区文化馆。明万历年间由松江府上海县顾名世家族的女眷创造、发展和推广。顾氏旧宅东侧有园林“露香园”,女眷在园中刺绣,故曾称“露香园顾绣”。创始人为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清嘉庆《松江府志·卷六》转引姜绍书《无声诗史》:“上海顾汇海之妾刺绣极巧,所绣人物、花卉,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顾名世之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书善画,绣艺精湛,人称“顾绣第一人”。其绣品得松江画派之意趣,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原画的艺术效果,传递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质,顾绣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到董其昌、陈继儒等大批文人学士的推崇。董其昌誉之“望之似书画,当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明崇祯年间,顾绣进入艺术风格成熟的全盛时期。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因家庭变故,移居于松江府城秀野桥西堍,为生计设帐授徒30余年,女性争相传习,顾绣名声大噪,后继名媛辈出。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松江知名工艺品,被称为“松绣”。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顾绣高手有顾横波、赵慧君、曹墨琴、恽水、丁佩等。丁佩著《绣谱》,为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松江女画家曹鉴冰以画绣著称,杨氏姑妇以祖传没骨画法融入顾绣,承续顾绣的传统。清末民初,刺绣名家沈寿口述完成《雪宦绣谱》,其作品《耶稣像》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高奖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松江成立松筠女校(后改松筠女子职业学校),聘请沈寿弟子宋金苓为刺绣科教习,传授顾绣技艺。1973年,松江工艺品厂成立顾绣组,聘请毕业于松筠女校的戴明教带徒传艺。2006年,松江区文化馆顾绣工作室和岳阳街道顾绣研究所相继成立,成为重要的传习场所。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为摹本,将画融入刺绣,体现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被称为“画绣”。在继承传统刺绣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和技法,集针法之大成,常用的针法有10余种,形成“以针代笔、勾划自如,凡笔之不足,则针能独到,以线代墨,点染浑成,凡墨有晕缺,则线能 补齐”的艺术特点。创作者须具备中国古典诗词和书画艺术素养,以松江画派画理为刺绣指导,用不同的针法表现山远水近的透视法则、人物肌理明暗的素描关系,传递书画水墨神韵。顾绣有三绝:擘丝细过于发、针如毫、配色有秘传。针迹层叠又平薄匀齐,依照南宗“崇古人,师造化”的宗旨,崇尚古朴淡雅,色泽自然和谐,层次丰富。明清两代的顾绣传世作品不足200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松江创作顾绣作品500多幅。松江顾绣多次应邀到国外展出并作现场绣艺表演。

原标题:《《松江人文大辞典》精选丨顾绣》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