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原了但丁《神曲》中的天堂的模样
编者按:《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是关于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如何避开有限的人力、物质手段和艰难的自然条件建造了一个至今仍然为人我们所惊叹的建筑奇迹的故事。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布鲁内莱斯基这位天才如何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一个创举,他发明新的机械,运用新的工作方法进行建造。故事里,作者将这一历史事件与瘟疫、战争、权力斗争以及思想的骚动有机地编织在一起,通过讲述历史,作者使得十五世纪的生活、传统、各种人物、社会状况跃然纸上,用丰富翔实的细节描绘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15世纪生活的窗子。
佛罗伦萨诗人乔瓦尼·巴蒂斯塔·斯特罗齐形容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是“一圈接一圈”建成的,这个描述指的不仅仅是砌砖的方式和那些组成两层穹顶的一圈比一圈高的环形结构,同时也是对但丁的《神曲》的一种暗指。但丁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一模一样的说法来描述天堂——他设想的天堂就是九层“一圈接一圈”的同心圆环。
《创世记》告诉我们,在大洪水之后,地上的人还都说着同样的语言。诺亚的一些后代向东迁移到巴比伦尼亚(Babylonia,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这些巴比伦尼亚的新居民为了让自己名垂青史,决定建造一座伟大的城市,并给它取名为巴别(Babel),意思是“上帝之门”。“他们说:‘来吧!我们来建一座城,城里要有塔,高达云霄。’”后面的故事我们自然都很熟悉了。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野心和傲慢的寓言,更具体地说,是建筑师的野心和傲慢。巴别的居民使用烧窑里烧制的砖块,结合砂浆和焦油,建造出一座高度惊人的宏伟建筑。不过在这座高塔彻底完工之前,由于对他们想要通往天堂而感到愤怒——人类怎么敢奢望建造超出上帝安排给他们的地上之外的建筑,上帝于是搅乱了建造者之间的语言,让他们听不懂彼此说的话。毫不意外的,这个充满野心的计划就这样令人遗憾地半途而废了。
今天的评论者推测巴别塔的故事其实就是古代希伯来人为尝试解释那些体型巨大,已经被半损毁的金字形神塔而想出来的故事。实际上,那些金字塔是由苏美尔人建造的,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个故事还被用来解释语言的多样性问题,它告诉我们使用着五花八门的新语言的巴别城中的居民在抛弃了巴别塔之后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新民族,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过这个故事还很像建筑师版本的“人的堕落”。想要到达天堂,与上帝较量的企图会让人联想到亚当和夏娃渴望获得伊甸园中的智慧禁果的野心。宏伟的高塔就好像是以建筑形式出现的生命树,如果任凭它成为联通人与上帝的桥梁,那么造物主与它的创造物之间的区别就有可能被抹去。
巴别塔,宗教传说中的高塔。建造大型建筑一直是一个存在道德争议的问题。不少罗马学者并不赞成建造过分宏伟的建筑的做法,要么是因为它们不实用,要么是因为建造它们耗费的成本太高,比如普鲁塔克就曾谴责罗马皇帝图密善(Domitian)建造的巨大的浴场和宫殿。普林尼和弗朗提努斯都激烈地抨击过世界七大奇迹,前者还评价它们不过是国王们愚蠢地炫耀财富的结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弗朗提努斯的高架渠尽管体型巨大,但是它具有向罗马市民运输清洁的水的重要作用。
在12世纪,西多会修道院院长克莱尔沃的贝尔纳谴责在法国各地大肆兴建的哥特式新教堂的高度过高。类似的质疑在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的文章中也有所体现,他像普林尼和弗朗提努斯一样批评金字塔不过是追求虚荣的产物,还说埃及人建造的这种“怪异的”建筑简直是“太疯狂了”。鉴于这样的表态,他对于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积极评价来得令人意外(还说穹顶的优点之一恰恰就是它的体积之大):
哪怕是心胸狭窄或铁石心肠的人看到如此宏伟的建筑,也要忍不住赞美建筑师皮波(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直插云霄的大教堂投下的影子面积惊人,可为整个托斯卡纳地区的人遮阴,更何况,它还是在没有使用拱架支撑的情况下建造起来的!
说大教堂的穹顶可以庇护所有人可能是对埃及金字塔的一种暗指,因为据说一个人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才能走出后者投下的阴影范围。阿尔贝蒂为穹顶的巨大尺寸寻找的正当理由是它能够证明人拥有上帝赐予的发明和创新的能力,以及佛罗伦萨的商业和文化都优于其他地方。菲利波和他的泥瓦匠们似乎还取得了建造巴别塔的人们没能取得的成就,因为穹顶“直插云霄”,这实现和超越了巴别城中不幸的人们关于“高达云霄”的渴望。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
穹顶建成一个世纪之后,佛罗伦萨诗人乔瓦尼·巴蒂斯塔·斯特罗齐形容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是“一圈接一圈”建成的。这个表述无疑指的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砌砖方式:每铺完一圈砖块之后,泥瓦匠们都要等待这一层砌体中的砂浆干透之后才能开始铺下一层。就算诗人是出于比喻和诗意需要而特意做出了偏离实际的描述,但“一圈接一圈”的形容依然会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任何看到穹顶的人都无疑会认定一个事实,即穹顶的形状是八角形而非圆形。实际上,建造穹顶之所以如此困难的原因恰恰就在于它不是圆形的。既然如此,阿尔贝蒂所说的多边形穹顶的“厚墙壁内部包含着一个真正的圆形穹顶”,以及斯特罗齐形容的“一圈接一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鱼骨式的砌砖方式已经很精妙了,但仅凭这一种措施并不足以防止穹顶向内坍塌。菲利波真正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创造出了一种内在的圆形骨架,而外部的八角形结构其实只是在这个骨架的基础上形成的造型。也就是说,人们在建造穹顶厚墙壁的过程中,就在穹顶的两层墙壁里各包含了一系列连续的圆环构造。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穹顶的内层墙壁比外层厚,最厚的地方7英尺,最薄的地方5英尺。根据这一尺寸计算,墙壁内部中间位置足以包含一个墙壁厚度大约2.5英尺的圆形拱顶。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穹顶进行测绘而确定了这种建筑形式的英国结构工程师罗兰·梅因斯通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内层穹顶是被“当作一个圆形穹顶建造的……只不过圆形墙壁的内侧和外侧都被切掉了一部分,最终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八角形回廊拱的形状”。之后,人们再用鱼骨连接方式来固定从这个圆环上凸出来的那些砖块,也就是在内层穹顶上的不属于2.5英尺厚的水平圆环形状之内的砖块。
人们在建造外层穹顶时遇到了一种两难的处境。穹顶底部的墙壁厚度只有2英尺多,而顶部最窄的地方刚刚超过1英尺,所以这个厚度有限的墙壁内部根本不可能再包含一个圆形拱顶。那么要怎么建造外层穹顶才能让它像内层穹顶一样实现自我支撑的目标呢?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个问题会好解决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包括在两层穹顶中间建造小型的拱架体系,通过内层墙壁来支撑外层墙壁,不过这个方法并不是菲利波选择的解决之道。
1426年的穹顶工程修正案为人们提供了解开外层穹顶高处部分建造方法之谜的线索。除鱼骨连接之外,这里还提到了另一种砖砌构造,即在穹顶外层墙壁的内侧加装一圈水平方向的拱,“通过这圈砖层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形,它可以将外层墙壁包含在内,这样即使圆形外侧有突出的棱角,圆形内侧也依然是完整和连续的”。如修正案指明的那样,建造这个拱的目的就是“确保建成后的穹顶更加安全”。
这圈水平方向的拱建成之后肯定是充分发挥了作用,所以后来泥瓦匠们又建了八圈这样连续不断的圆环,这些环形构造都是组成穹顶八角形外层墙壁的结构部分。穹顶的第一位考察者乔瓦尼·巴蒂斯塔·内利就观察到了这种结构,不过这种“一圈接一圈”的结构的重要性是在很久之后,当梅因斯通进行考察时才被充分理解的。每一圈环形结构大约宽3英尺、厚2英尺,每圈之间的间隔是8英尺。第一圈环绕着穹顶的拱是建在比第二条砂岩石链高不了多少的地方。站在内部走道的某些位置上可以看见这些圆环,它们与外层穹顶的内侧墙面成直角,且向外凸出,在八角形的每个拐角处从两侧抵住中间的拱肋。与石料和铁组成的环形链条不同,圆环结构的目的不是抵消横向推力,不过它们可能也可以起到将外层穹顶的重量过渡给内层穹顶的作用。这些结构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如果人们认为它们看起来粗糙或碍眼,完全可以在穹顶完工后将它们拆除。
这九圈圆环在建造穹顶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圆环是从鼓座以上大约36布拉恰的地方开始建造的,从这个位置往上,穹顶向内弯的曲度就超过了关键的30°。这个事实解释了为什么这种圆环拱(以及发挥相似作用的使用鱼骨连接方式砌的砖)是从这个高度开始出现的,而在高度低一些,环向应力更强的地方反而没有。这些圆环拱是绕着穹顶一整圈建造的,所以在每个拐角的地方都会厚一些,否则被1426年修正案称为“可以将外层墙壁包含在内”的圆环就会被打断,那样拱就不是“完整和连续的”了。通过这种方法,外层墙壁的砌体在建造过程中也可以实现自我支撑,而不会向内倾覆了。因为这些圆环几乎是完全被隐藏的,只在两层拱顶之间的几个地方才会被看到,所以穹顶的外观看上去还是1367年模型要求的那种完美的八角形。菲利波这个幻象大师再一次成功利用了表面现象与内在现实之间的区别。
乔瓦尼·巴蒂斯塔·斯特罗齐提出的穹顶是“一圈接一圈”建造的描述指的不仅仅是砌砖的方式和那些组成两层穹顶的一圈比一圈高的环形结构,同时也是对但丁的《神曲》的一种暗指。但丁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一模一样的说法来描述天堂——他设想的天堂就是九层“一圈接一圈”的同心圆环。让穹顶能够与但丁的天堂相提并论的理由有很多。菲利波是研究但丁的专家,他仔细研读过《神曲》,他的建筑直觉迫使他从几何学层面仔细计算过书中天堂的大小;此外,穹顶还总是被视为天堂的象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艺术中,一些最受敬重的庇护之地的天花板都会被与天堂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总会在天花板表面绘制图画或使用马赛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天堂的设想。据说波斯人的穹顶上体现的都是人类的灵魂如何飞向上帝的过程。
但丁的九层地狱不过菲利波建造的外层穹顶的九层圆环还会让人联想到另外九个著名的同心圆,那就是但丁描述的同样由九层圆环构成的地狱。这九层圆环成圆锥状从地面深入地下,有点儿像一个被倒置的穹顶。这个对比也很恰当,因为在1428年时,也就是在第一层圆形拱建造完成后不久,菲利波就要开始从巅峰跌入地狱了。
本文摘选自罗斯·金所著的《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传奇》,注释从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18年9月版,译者: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