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每年有6亿只鸟在这里撞死!

2023-10-27 12:27
江苏

最近,话题 #深圳一大楼贴膜防止鸟撞# 冲上热搜。工人师傅们小心翼翼地在大楼外侧贴波点贴纸,以便迁徙的鸟儿们能“看清楚”玻璃,防止发生“鸟撞”事件。

图片来源:微博@深圳晚报

网友纷纷评论此举很有温度,对小动物如此有爱。其实,鸟撞事件离我们并不遥远,根据哈佛大学生物学学者童文菲在《怎样理解一直鸟》中的统计,美国每年有6亿只鸟因撞向摩天大楼而死亡。

美联社10月7日报道称,近1000只鸟类在4日晚撞上芝加哥麦考密克展览中心的窗户后死亡。图片来源:CBS NEWS

这个数字触目惊心!鸟类至今还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论你是否承认,没有鸟类,人类世界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鸟类不断助推人类世界“起飞”,但带来的却是相反的结果:它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甚至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高度群居的斑胸草雀

鸟儿何以影响人类?人类又何以影响鸟儿?鸟儿撞楼的悲剧为何会发生?在这个人鸟共存的世界,作为人类,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鸟类:人类灵感的来源

作为人们的灵感来源,鸟类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和音乐作品中。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是紫翅椋鸟,一种中等体型的椋鸟,可能你对它感到陌生,但它早已在艺术和科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莎翁戏剧《亨利四世》中,威廉·莎士比亚就夸赞了这种鸟几乎能模仿任何事物的能力。

莫扎特也曾饲养一只紫翅椋鸟作为宠物,不仅给它取名为“小丑”,而且在音乐作品中加入了它的鸣唱片段。莫扎特很喜欢“小丑”,在它死后还写了一首挽歌。

甚至有一篇由专门研究鸟鸣的生物学家撰写的长篇论文,就是关于莫扎特和他饲养的椋鸟,以及他们如何在音乐上互相激发灵感。

当然,鸟儿们给人类带来的启发远不止这些。在科学领域,鸟类的一双翅膀为人类制造飞机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

鸟儿给人类带来启发,人类也在努力让鸟儿生活得更加自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利用鸟类本身的特性,来帮助它们应对各种麻烦。

冠斑犀鸟

就拿鸟类的味觉来说,鸟类缺乏感受辣椒素的味蕾,不怕辣可能很难找到生物比过它。正是因为如此,当偷吃鸟食的松鼠出现时,人们会选用呛人的红辣椒裹住鸟食,一方面保护食物,一方面驱赶松鼠。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鸟类是含有辣椒素的植物的“天选”种子传播者。

鸟类的生存威胁,无处不在

鸟儿激发了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可是,更多的时候,人类和其他动物,比如家猫,都会威胁到鸟类,尤其是在鸟儿迁徙的过程中。

仅在美国本土的48个州,散养的家猫每年就会杀死40亿只鸟。

地中海国家的人们认为鸣禽是美味佳肴,使用拦鸟网捕捉数百万在迁徙途中经过的鸣禽。

书中插图

来自公路和油田的噪声污染则会扰乱艾草松鸡的求偶活动,而这一物种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

白头海雕和游隼等猛禽的大型鸟卵特别容易受到杀虫剂DDT的危害。它破坏了猛禽在卵壳中沉积钙的能力,导致许多鸟卵几乎一碰就碎。

名为新烟碱的系统性农业杀虫剂更是令多种蜜蜂的数量下降,也导致鸟类在迁徙之前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和体重。

高角羚与红嘴牛椋鸟

在世界范围内,生活于草地的鸟类都受到了农业的严重打击。除了农药的使用之外,广泛的单作也造成了生境破坏。而在热带森林,油棕榈林或咖啡种植园等大面积耕作也损害了鸟类的多样性。

迁徙的候鸟还会莫名其妙地被明亮的灯光吸引,从而迷失方向。几个世纪以来,灯塔吸引了无数迁徙的鸣禽。此外,高层建筑内的灯光也吸引着迁徙的鸟群,导致它们与玻璃发生碰撞。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志愿者们就一直在纽约等城市统计建筑物底部的死鸟数量。据估计,每年有6亿只鸟因撞向摩天大楼而死亡。

玻璃、透明、反光的建筑,是鸟类最大的杀手之一。迁徙中的鸟儿并非看不见它们,而是鸟类的侧方视力强于它们的正面视力。正向飞行时,鸟类难以有效察觉前方的障碍物,而在白天,高楼反光玻璃映射出的天空环境,就让鸟儿更加真假难辨了。

于是,一个新的问题迫在眉睫:

人鸟共生的世界,我们能为鸟儿做什么?

迁徙是鸟类的生存本能,成群结队的鸟儿跋涉千里寻找更舒适的栖息地,也为繁衍后代打下基础。然而迁徙的旅程却像冒险,充斥着意想不到的危机。

人们如何从迁徙这个环节上为鸟儿提供帮助呢?

首先,人类饲养员操作的轻型飞机可以给一些鸟类当领路导师,帮助雏鸟在第一次迁徙飞行中进行学习。

其次,喂食器对鸟类的行为和进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在英国,有超过50%的花园装有喂食器。一项研究统计了1973年至2012年的英国鸟类数量,结果表明,不光顾喂食器的鸟类在种群数量上变化不大,但频繁造访喂食器的鸟类都有所增加。

书中插图

英国人对鸟类的喜爱远近闻名,他们花在鸟食上的金钱是整个欧洲大陆总和的2倍。

同时,生物学家能够运用一些真正的高科技来追踪鸟类的迁徙,可以用来预测飞行路线、识别关键的停歇站,从而为鸟类提供帮助。

就拿大杜鹃来说吧。大杜鹃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但借助于众筹资金和政府拨款,中国科学家为少量个体安装了发射器。

这些大杜鹃由当地的小学生命名,而来自太阳能卫星发射器的信号能够实时显示它们的位置。世界各地的人们屏息凝神,关注着它们的一举一动。它们甚至拥有自己的推特账号。

发射器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繁殖的大杜鹃飞越印度,前往非洲过冬,将迁徙路途沿线和远方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在灰喉地莺身上安装追踪设备

此外,对于密集的大型群体来说,另一个经常带来困扰的问题是疾病的快速传播,这在成群结队迁徙的鸟儿队伍中也是一个难题。此时,公民科学也可以发挥作用。

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的生物学家利用志愿者提供的数据,追踪结膜炎这一传染病在家麻雀当中的扩散。这是公民科学为动物保护提供帮助的正面案例,尤为鼓舞人心。

这些信息来自美国各地,包括每年圣诞节进行的鸟类调查,以及1万名拥有鸟类喂食器的志愿者在每月更新的数据。因此,生物学家能够追踪这种疾病的传播——它从1994年在马里兰州暴发,到2009年向西蔓延到加利福尼亚州。

《怎样理解一只鸟》是一部聚焦于鸟类行为的精彩科普图文书,内含150幅彩色照片及水彩插画,从觅食、环境适应能力、求偶、繁殖、社交等方面,全景式地描绘了全球鸟类的复杂生活。

从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到大洋深处的荒凉岛屿,鸟类忙碌而自由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觅食、社交、求偶、育儿,乃至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它们表现出多样化的行为与高度的灵活性,为人类提供了理解进化、反观自身的新途径。

这本书在进化论的语境中绘制出全球鸟类私生活的丰富图景,为你呈现了鸟类各种独特行为的含义。作者还记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观鸟爱好者观察、研究鸟类的故事,以及人们为了拯救鸟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人类与鸟儿相伴相生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原标题:《触目惊心!每年有6亿只鸟在这里撞死!》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