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会徽为何用扇形?扇子竟如此重要

2023-10-24 12:16
广西

刚结束不久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中心设计图案是一个扇形。扇,与杭州相联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深入人心。扇子,可见也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实物。但也令人好奇,扇子究竟为何如此重要,能在如此瞩目的场合发挥作用?

《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是文学博士、收藏家梁基永先生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之作。作者倾其三十年扇面珍藏,将不同时段的画派代表名家、书法名家与历史名人之作,搜罗其中,可谓一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辞典。

不妨先来了解梁基永先生收藏扇面背后的故事。既是一位藏家的欣悦分享,也是数十年收藏的独家经验。

从古老的仪仗,到明末士大夫最关心之事,再到上海滩富商的“镇场子”以及夏天的“七七四十九把扇子”……扇,善者,仁风之象,源远流长。

初见古扇,一见钟情

扇面收藏,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左右,还是一件非常小众的事,相对来说,价格也比较便宜,而且假的东西少。最早的收藏,就是因为在自己的购置能力范围内,所以还能买。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一张画有海派作品的扇面,因此在《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这本书里,海派作品的扇面是占了相当部分的,就是有这么一个情结。当时看到了很喜欢,尽管很想拥有一张,但钱不够。这个愿望一直到了工作后才实现。

任伯年《调琴啜茗》

此幅为早年精品,以泥金绢底,摹五代周文矩名作,将之赠送给古琴家陈朵峰。

任淇《月明林下》

晚清海派流行在扇上绘画仕女,这种风气在明代几乎不曾出现,乾隆之前也极为罕见,道光之后颇为流行,且多用泥金扇作画。

我是1994年开始工作,那个时候在报社,当时报社的效益挺好的,东西也便宜,几百块钱就能买一张扇面书画,于是开始买,就一发不可收拾。买的都是小名家,但比较幸运,90年代末东西出来的很多,而且比较便宜,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黄金时期。如果有一万块钱,那时候可以买两三张明代的扇子,当然那时候一万多也不好赚,是吧?但终归是比现在好买的。

明清人物,千古风流

在这批收藏中,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像高明一教授讲的,在书中选出的这近200幅扇面里,是有好几个系列的,其中,明末清初的人物系列,是最难得的。现在比较大的博物馆里边,这个门类的藏品都是比较少而且颇受重视的。明末清初,对当时的明末士大夫来说,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期,社会动荡,朝廷昏暗,清军入关,这种时候容易凸显人性的各种闪光点,在艺术创作中尤为如此,所以这个时期的人和文物,我认为都是非常重要的。

苏六朋《桐阴会琴》

三文士正在聚会弹琴,抚琴者气定神闲,一老成者托腮静听,一清秀者背靠交椅,仰头若有所思。

因此,一旦遇到这类题材的,我都尽量去买。其中,收集了不少闺秀作品。闺秀作品本身比男性的作品少,比如像明代的马守真、徐范,都是很难得的,流传本不多,且大部分散失了。还有就是明末的那些“公子哥”,比如选用在封面的那幅《松石图》,作者是冒辟疆(襄)。还有杨文骢(龙友),李香君之桃花扇不就是他画的吗?他们都是风流人物。这些可谓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迹,我是最为重视的。

徐范楷书《西园雅集图记》

气度安静,长短行的对比舒适爽朗,明代小楷书扇极为罕见,此件为闺阁中人笔墨,更足珍视。

冒襄《松石图》

两方藏印印主为苏州名园留园主人刘恕(字蓉峰),以及清末收藏家吴大澂,所谓流传有序者是也。

在这个收藏过程中,我最难忘的,就是遇到很多良师益友。有时候大家一起观赏,其中一些老一辈的藏家很有风范。记得马守真那幅作品是一位香港的老藏家何克明推荐的,我现在还经常怀念他,他是老一辈著名的书画商人,当他得知我那么年轻就喜欢这些东西时,当即就介绍我买马守真这幅扇面,我一看很喜欢,就像新的一样,品相特别好。他还给我挑了另外一件东西——“秦淮八艳”之一薛素素的兰花图,但我的能力只够购买马守真那幅,那个时候我把能凑到的钱全都拿出来了,薛素素的扇面,我是没钱买了。但我就想起了董桥,马上打电话给他,他一听说,一下班就打车到画廊里,立即买下了薛素素这幅。我们一人买了一幅,大家都很高兴。中国的书画收藏呢,君子不夺人所好,但看到好的东西也会介绍给朋友。像何克明老先生和董桥这样的老朋友,扇面藏友间的情谊和故事有很多。

马守真《双清图》

马守真画存世均为兰竹题材,清雅出尘,但赝品亦不少。此扇为万历时期细密洒金纸本,保存完好。

古时仪仗,今人风雅

我们现代人看扇子,就以为它只是一把扇凉的工具,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扇子变得只剩实用价值。但是在古代,扇子不仅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要知道,扇子是一个君子的“仪仗”,仪仗是什么?就是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有的东西,尤其是在明朝。明朝的扇子,通俗地说,就像现代女士的包包、男人的豪车,这就是炫耀的工具,手上拿出一把拿得出手的扇子,就证明你是个有身份的人,扇子就是身份的象征。

所以,我在书中前面的“绪论”也说到明代人对扇子的重视。南明小朝廷,那么特殊的一个时期,他们不是讨论怎么打仗,而是讨论在朝堂上用什么扇子。现在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当时却正儿八经的,他们把用扇当作一件大事来讨论的。这就说明,扇子在明朝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

从清至民国也如此。民国时,上海滩的富商出门前,一定要拿得出一把镇得住场子的扇子。老一辈上海人回忆,一个夏天准备好七七四十九把扇子。一天出门带一把,不带重复的,用完整个夏天就过去了。这也反映了扇子在当时不仅是生活情趣,还是一个必备的工具。

正是扇子(扇面)背负这么厚重的社会功能,我在这本书中,就是教大家怎么欣赏,从扇骨材质、雕刻,然后到扇面、名家——当时名家画扇面很讲究的。这本书中,我认为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它的细节,局部放大的那些图。如果你要从事鉴藏,想学一下怎么去鉴定,那这本书就必不可少,目前所看到的关于扇子的书,很少有这样局部放大的图。这些放大的图,就能把明代扇子的材质,比如金是怎样的,和尚头是怎样的,表露无遗。我觉得现在的出版、印刷最好的就是这点,如今的印刷技术相较以前已有很大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把这些细节一一呈现出来。

扇骨鉴赏中放大的局部细节图

金梁《双清》

水墨纸本竹骨成扇,左边为扇骨放大局部图,该扇骨为留青铲地金石吉祥纹样,工艺繁复富丽。

《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封面实拍图

《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名家画作大图展示图

《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内页展示图

《奉扬仁风》出版后,梁基永先生一直在外游历,于10月中旬归来,不久又受邀在香港讲座,在其百忙之中,终得以“采访”梁先生二三问,整理成文。关于扇面收藏的若干,梁先生如数家珍,这十分钟的口述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关于扇面收藏的内容,可参加10月29日梁基永《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新书分享会现场活动(桂林),不日将发布活动详情信息,敬请关注。

《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

梁基永 著

2023年8月出版

作者简介:

梁基永,生于广州,文学博士,书画家、收藏家与文献学家。专长为文物鉴定、明清历史与人物研究,曾应邀在海外多家知名学术机构做访问学者。著作有30多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副研究员、香港古琴研究会会长、天风画会主席等。

内容简介:

作者收藏扇面30年,积累颇丰。本书以明清扇面实物为研究对象,是系统研究明清扇面书画艺术的鉴藏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明清用扇概况的论述,从文化的角度,对明清时期扇面的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鉴藏等作了深入分析,亦从收藏角度,对扇面配件(扇骨、纸、签条、扇套、包装)等进行知识普及;二是图文结合,在实物的基础上,对所藏扇面之200幅精品一一考释,鉴别释文、印章、题款等,考证作者(收藏者)、附带小传,分析源流及书画艺术特点。

梁基永其他作品:

《馆阁之美——清代翰林楹联屏幅研究》

梁基永 著

2022年6月出版

《桂林十景图册 桂林八景图真迹》

梁基永 绘 樗洲居士 诗;〔清〕戴熙 绘

2023年3月出版

原标题:《亚运会会徽为何用扇形?扇子竟如此重要》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