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为什么去探险,以及探险过程中得出的不同答案

2018-10-13 07:29
上海
《航向亚马孙》中描述的探险历程;视频取材自《one day in the office》;摄像:Schwarzclose Susaeta;鸣谢:Apu Ex(02:12)
dsj

“山河愈是浩大,就愈是能激出人的内敛。”——乔·凯恩
乔·凯恩和赫梅林斯基是首次成功从亚马孙河源头漂流到出海口的人,打破了吉尼斯纪录 本兹岱克 图

美国作家乔·凯恩加入一项伟大的探险计划,徒步寻找亚马孙河的源头,然后从那里开始漂流前往出海口。时值1985年,要是成功,那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程漂流亚马孙河的创举,也为研究、绘制亚马孙河地图做出巨大贡献。

如果问当时还在《旧金山纪事报》里担任小职员、无聊至极的凯恩为什么要去探险,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厌倦了工作,也不知要和恋爱已久的女朋友该往哪里走,“我觉得自己原本的生活步调少了些什么,就像是过滤的、排演过的那么井然有序。和女友的同居关系让我觉得恐惧,工作也枯燥无聊!”

那年凯恩35岁,他意外接到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奥登达尔的南非人的电话,他计划着一趟首漂亚马孙河的探险旅行。他们的共同朋友建议他找凯恩写几篇文章登报,筹措经费。凯恩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如果自己能从出版商那里募到钱而使探险成行,就一起出发,把这趟行程的故事写下来。凯恩将尽可能地跟着这支探险队,开始走山路的阶段,他可以搭一辆支援卡车随行;之后改走水路时,就跟着其他队员一起乘筏、 坐船。

就这样,凯恩辞了职,和女朋友分手,在六个星期后抵达利马和团队其他成员汇合。他们一行十人,来自不同国家,水准参差不齐,参加探险的理由和目的也不尽相同。来自波兰的赫梅林斯基有相当丰富的探险经验,是第一个征服秘鲁科尔卡峡谷的人,这项创举使他在秘鲁一炮而红成了名人。和他同行的是摄影师兹比格涅夫·本兹岱克,之前两人已是多年搭档,彼此熟悉、信任。另外,队里还有两位奥登达尔从南非请来的纪录片摄影,芬尼·米尔威和皮埃尔·赫顿,以及他的两位“保镖”——南非独木艇巡回赛老将比格斯和杰罗姆·特鲁兰。还有一位英国人凯特·达兰特,她是随队医生。探险的赞助人杰根森则会在中途加入,“试试水”就离开。

乔·凯恩和赫梅林斯基成功抵达亚马孙河出海口时 本兹岱克 图

他们9月出发,按照奥登达尔的计划,3个月就能完成探险。事实上,“一切从一开始就都走样了,”凯恩在后来的采访中说。高反很快打乱了节奏,当他们终于抵达海拔1.8万英尺的亚马孙源头时,大家已经吃尽了苦头。

成员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本兹岱克和达兰特在徒步过程中爱苗滋长,而领队奥登达尔却因决策不利、领导无能使探险队多次陷入困境,他的心思却几乎全花在担心协同他组织这场探险的赫梅林斯基篡夺他领队的地位上。

然而冒险才刚刚开始,他们可以说是一下水就被困住了。亚马孙河的白色激流不仅让他们很难前行,甚至威胁着生命。“几乎自始至终,大家都被困于白色激流上,有好几次都差点溺水,还要穿过地图不曾绘制过的地方,从没有人去过那里。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我们前行,没有回头路可走。”凯恩回忆道。

凯恩等人相继落水、翻船,在阿科班巴峡谷的一段40英里长的激流里,凯恩深陷漩涡,“正是在那,我真正意识到这是一趟完全超出我能力范围的远征。”他说,“我被漩涡困住,能感受到强大的力量把我拉下水底,那里黝黑一片、毫无光亮。我知道自己溺水了,但也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平静。我什么也做不了。”或许是命运使然,凯恩被队友救了出来。几个月后,他依然记得这场噩梦。“我不再担心这场旅程是否有足够的料可写,而是担心我是否能活着把它写下来。”

领队奥登达尔在种种磨难面前崩溃了。他因小儿麻痹症而落下残疾,但曾因强势的性格和不断的努力成为一位不错的泛舟、漂流专家,但是这一次,他执拗于领队的权威、无故自大,甚至在出发前连体能训练都没有做足。他多次遇险被队友救出后,开始对泛舟产生恐惧,这恐惧又滋长了他的无知和自大,这位领队最终成了拖累,让人不齿,他自己也因实在不敢继续泛舟而早早离开了探险队。他带走了两位摄像,比格斯和特鲁兰也选择了不再继续,只留下赫梅林斯基、本兹岱克、达兰特和凯恩。

此时,他们还剩下3600英里。

这条大河影响了凯恩的一生 本兹岱克 图

本兹岱克和达兰特选择乘船前往大西洋,在各个停靠点跟继续泛舟的凯恩和赫梅林斯基相会。一切终于变得相对轻松起来,毕竟,现在他们至少不用面对内讧,要战胜的是亚马孙雨林里拿着自动机枪的游击队追捕,要想办法从他们手中逃脱。除此以外,当然还有险恶的大自然。

凯恩也是在这段旅途中自省为什么要来探险的,“在黑暗中,我无法判断自己到底是在往上游划,还是往下游划。这种感觉让我瘫在那里,我不敢回头张望,生怕自己丧失了那仅存的一丝方向感。我停桨止划,顺水漂流。我在想,我不属于这里,我应该在家中,在酒吧里,带着我的狗出去遛遛,教狗认我的名字,我应该在一个不是这么‘沉重’的地方。偏偏,我却陷在阴郁南半球中极度晦暗地区的黑夜里,只有船身那薄薄的一层塑料壳,将我隔绝。”

但大河和他的队友也让他在怀疑和恐惧中获得了某种答案:“亚马孙让我锻炼了自己,那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它教会了我‘恐惧’,还有恐惧和窝囊之间的深刻差别。我们都会害怕,生而为人就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情绪是选择勇气还是怯懦则是由品格决定的。在亚马孙河上,我从一些队友身上看到极大的勇气,也触及了自己的极限。”

凯恩在书里坚定地写道:“我得像个样才行。”他也记录着自己的感受:“河水就像是想要去除我身边的杂物,想要让我在仅存思想、记忆和友谊的情形下,不带其他长物地抵达大西洋岸。”

在他们出发6个月后,凯恩和赫梅林斯基两人真正完成了这场探险。全书结尾写道:“赫梅林斯基斜倚着船身,掬起一捧水,放在唇边尝了尝。‘咸的!’ 他说。”由此凯恩也成了第一个从亚马孙源头成功抵达入海口的美国人,他和赫梅林斯基一同打破了吉尼斯纪录。

探险结束,凯恩“对一切终于结束了”感到大大松了一口气,“我感觉到的解脱感大于喜悦。”他回忆。

亚马孙河的探险或许结束了,对凯恩来说那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尽管他在大西洋迫切地想要回家,真正做到回家却是艰难的。凯恩在《航向亚马孙》的后记中告诉特约编辑适应探险和回家之间转换的经历,“赫梅林斯基和本兹岱克有许多长时间探险的经验,因此对他们来说转换所需时间并没有很长,可以说他们本来就挺适应不同的地域转换的。对我来说就是另一码事了:我回到自己热爱的家乡旧金山后,发觉要长时间待在室内是件很艰难的事。不过我很快就开始着手写这本书了,写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后来心理学家告诉我,当时书写就像心理治疗一样,我因为河上的各种事而有一些轻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每天坐在书桌前,把一切都写下来,也就让自己把发生的事又回看了一遍,一切再次被展现在眼前让我更好地处理了当时的心结。所以应该说,我大概花了一年时间才真正回到正常生活中。”

值得一提的是,凯恩回到家,和当年自己离开的女友结婚了。简体中文版出版之际,他们庆祝了结婚30周年。

泛舟河上时  本兹岱克 图

如今再问凯恩为什么要去探险?他的答案是:“在某些时刻,你需要冒险,不然就会禁锢自己。年轻人应该去探险,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抓住它,进入未知的虚空,出发。倾听自己的内心,那里有一部分催你向前。生活总是艰难的,不会随着年纪变大而改善。年纪越大,要挑战这样可以塑造一生的风险就越难。机会到来,不要放弃,好运会为你带来好运的。”

至于其他人呢,赫梅林斯基成婚后回到美国,生活在弗吉尼亚。他还在探险,是许多亚马孙探险项目的顾问,还成立了一家非常成功的环境工程公司。本兹岱克是非常成功的摄影师,拍过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白宫,在奥巴马首次获选总统时为他拍摄了家庭生活照。杜兰特一直在英国国家卫生部工作。杰根森后来破了产,住在朋友的仓库里,酗酒,最终酒驾导致过失杀人,在判刑前自杀了。特鲁兰离开探险队后最后参加了一次独木艇世界锦标赛,虽然没有获胜,但表现出色,现在定居加拿大温哥华。比格斯和奥登达尔都在南非,已经和凯恩失去了联系。

凯恩在书里写到河流对人的影响,“一条激流是如此地活生生,如果泛舟者够优秀——自信够、技巧够、毅力够,那么他就能与河流的精神合而为一,他就能吸收到河流的韵律。”他们的探险充分体现了这句话的精髓。

《航向亚马孙》;作者: [美]乔•凯恩 ;出版社: 自由大地丛书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