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布5年文化成果: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总数达到555个

2018-09-29 15:13
甘肃

 9月28日,《甘肃蓝皮书•甘肃省文化建设成果报告》在甘肃敦煌发布。这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对甘肃省五年来文化建设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系统分类的基础上所编纂,对甘肃文化建设发展成果的一次正式盘点和总结报告。

文化平台建设水平提升,甘肃文化建设主要有三大平台。一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发展战略平台。一带三区的工作布局统揽甘肃文化建设方方面面。100个细节,见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征程。二是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平台。两届敦煌文博会成功举办,开展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构建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格局,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三是中国(甘肃)文化资源云平台。它是目前国内上线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文化资源平台,曾荣获2017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原创奖”。

三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一是甘肃文化走出去工程。最大亮点是实施文艺精品剧目西进工程,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截至目前,甘肃省“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总数达到555个,其中202个博物馆列入全国博物馆名录,排名全国第11位。

三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该工程方案提出三大类22条具体发展措施,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五大体系”,规划到2020年各项基础任务基本完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基本建成。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摸清资源家底,夯实保护基础,奠定文物大省地位。聚焦大遗址保护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甘肃省世界文化遗产增至7处。花儿和环县道情皮影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68项,非遗生产性保护和“非遗+扶贫”取得实效,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省域统筹成效显著。

红色文化持续弘扬,甘肃红色文化星罗棋布,红色场馆分布各地,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东部红色沃土旅游区、中南部长征丰碑旅游区、河西红西路军征程旅游区等3个红色旅游区。

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切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截至2017年,甘肃省33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入选文化部《2017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进入首批十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文化人才才尽其用,抓好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各类文化人才项目,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优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文化人才培训力度。

文化会展丰富多彩,甘肃文化会展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丰富多彩,组展主体呈现多元化,文化内涵逐渐增强,会展中心及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兰洽会、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展览会等成为重要文化会展。

智库建设开始发力,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过程中突出了“地方特色”,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基本定位,以研究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主要任务,以深入地方社会实践为基础,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新型智库体系。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