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其林:中国生态文学召唤本土批评话语 | 生态文学与自然文学专栏

2023-10-10 12:11
上海

主持人

兴安(作家、评论家)

生态文学与自然文学专栏

“中国当代的自然文学,尤其是生态文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论据和方法舶来品居多,自主者鲜少。所以,研究自然文学或者生态文学,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语境,也应该根植于真实的个体经验和国家经验,从而真正建构和完善中国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讨论还要继续,还有诸多高论将陆续推出,欢迎更多的评论家、作家以及热心读者参加到这场讨论中来。”

中国生态文学召唤本土批评话语

文 / 龙其林(评论家)

刊发于2023年9月28日《文学报》

相对于生态文学创作的日趋火热,中国的生态文学批评话语建设则明显滞后。如何在借鉴西方生态批评话语的同时,建构具有本土特质的生态文学批评,成为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环境,一时期亦有一时期之文学。文学作品的形成得益于特定的历史时代与自然环境,相应地文学批评也必然与历史、社会、自然等要素具有密切关系。近些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一批颇为引人注目的作品,如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艾平的《隐于辽阔的时光》、沈念的《大湖消息》、哲夫的《水土——中国水土生态报告》、刘醒龙的《上上长江》、华海的《蓝之岛》、侯良学的《自然疗法》、杨文丰的《盆景病》等,推动了生态文学浪潮的进一步发展。鉴赏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必然要求深谙其审美气质和思想特质的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话语,以便在创作与理论并行发展的基础上,使二者进行有效对话,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然而相对于生态文学创作的日趋火热,中国的生态文学批评话语建设则明显滞后。如何在借鉴西方生态批评话语的同时,建构具有本土特质的生态文学批评,成为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生态批评话语不断被引介到国内,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于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重视,促进了中国文学生态意识的觉醒。不过也应该看到,西方生态批评话语的强势进入,也导致了中国生态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着的以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生态文学现象,以西方生态批评话语强制阐释中国生态作品的现象。

要解决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过度依赖西方生态批评话语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首先,中国学术界需要清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资源,重新镀亮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要素。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具有生态因子的表述和概念,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等,但这些表述和概念含义繁杂,既有契合自然生态的因子,又有更多的哲学、社会学因子。面对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做好溯本清源的工作,厘定这些表述和概念的生态要素,对其进行生态文学批评实践的尝试,使之成为可供生态文学研究使用的有效概念和理论。

其次,学术界需要从中国生态文本中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概念,使之成为在批评中行之有效的术语。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审美心理、文化沉淀和思维方式,《诗经》《楚辞》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处处昭示着历史、文化、地理、思维等因素对于国人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中西方在历史阶段、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国作家的生态文学写作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审美旨趣和价值诉求,只有浸润其中而提炼出的本土术语,才能精妙地概括出中国生态文学作品的内在气质和价值。例如作家艾平多年来从事生态散文写作,她长期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对于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历史、现状和民众的生活、信仰、心理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理解。作为地道的草原人,艾平与牧民们相爱相知,她在作品中对于隐藏于草原密林深处的万万年前的潮湿、温度和气韵的感知,对于泥土一样质朴价值观的追求,鲜明地呈现出草原人民的生态诗兴智慧,而非西方的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只有对于中国作家的生态写作中的观念、体验、表述等进行提纯,才有可能提炼出独树一帜的本土生态批评术语。

此外,中国生态文学批评应该努力回到文学本位,强调生态审美的价值。生态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学,审美属性是它的根本属性。一旦忽略了这一点,那么生态文学就会成为生态社会学、生态政治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观念的跑马场,而丧失了其文学审美内涵。新世纪后出现生态文学及其批评的繁荣,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作家和批评家们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生态危机的重视,因而通过各种耸人听闻的生态灾难、人祸进行传达。这既是生态文学迅速出圈引发舆论关注的契机和前进的动力,但也为生态文学批评带来了诸多束缚。批评家们对中国生态文学作品所作的思想主题和社会认识的重视,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作品文学审美性的关注。换言之,很多中国生态批评家们所关注的是生态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事件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理念,至于生态文学是否展现出了审美的精神性则较少受到关注。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优秀生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题材倾注了更多关注。火热的生态题材召唤着中国作家,优秀的生态作品期待着中国生态批评的关注。相信随着中国生态文学创作队伍的迅速壮大和生态批评民族本土意识的强化,建构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话语将不是遥远的梦想。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配图:摄图网

原标题:《龙其林:中国生态文学召唤本土批评话语 | 生态文学与自然文学专栏》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