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访古,从济渎庙走到云台宫

2018-09-27 14:59
上海

张小中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把司马迁所说的河东、河内、河南拼在一起,就不难看出济源处在三河之中,堪称古代中国的一个枢纽城市。

小北海及水边的龙庭,宛然一座小型的北方古典园林。本文摄影均为 张小中 图

说到济源,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济水源头的意思。没错,这里便是大名鼎鼎的诗经《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中的“济”的源头。济水历来神秘莫测,因为它时而是地面上的河流,时而又成了地下的暗河,而且多次改道,如今它干脆消失了。

不过,那些因济水而生的城市,却有很多沿用到了今天,比如济南、济宁、济阳和我们要游玩的济源。在古代,济水的地位很高,从唐代开始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便是北渎,他们都是帝王们经常去祭祀的地方。而如今坐落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是四渎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建筑群,济水的源头也被定义在此,庙内的北宋大殿也是河南省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我是一个爱水之人。每到一个地方旅行,总想查查有什么河、什么湖,或者找个有人工湖的市民公园跑跑步,也是极好的。对于中国的大江大河,我自然是熟悉且热爱的,但有一条河却很特殊,便是济水。读过的很多古书中经常会出现济水的大名,但与这个时空环境里的现实两厢对照,却很难说出这条河到底在哪里。有一次在洛阳游玩,临时起意,我和小伙伴租了一辆车便往洛阳北边的济源——传说中的济水源头,去一探究竟。

济渎庙的明代木牌楼式大门

济渎庙的占地面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硕大的明代木牌楼式大门,顶着繁复多层的斗拱装饰,大门后面的神道笔直悠长,行道树倒是成了天生的遮阳伞。院子里有两颗巨大的槐树,据传有2000多年历史,依旧焕发着生命力。挣扎着向上的枝叶和枯叟的树干,就像一位睿智长者的身躯一般,如今成了百姓们祈福的地方。说来奇怪,但凡是上了点年岁的树木,貌似中国人都会把它视为祈福对象,说这树是有灵性的。我既不是什么科学家,也不是神学研究者,这上千年岁数的树到底有没有灵性先暂且不论,说它运气足够好,我倒是认同的。

济渎庙的北宋大殿正在维修,虽然没能够看到整体建筑,但有幸看到了古代木建筑的落架大修,也真是难能可贵了。大殿被一圈铁板围着,从外部很难观察到里边的情况。时至中午,我们硬着头皮敲门试试里边是否还有工作人员,只见一位穿着背心的大爷来接待我们。热情的大爷不仅带我们一一参观了这个古建筑维修的小工地,还介绍了一些关于维修的事情。

眼前的维修场景就是古建筑常用的落架大修(落架大修是指当建筑构架中主要承重构件残损,有待彻底整修或更换时,先将建筑构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状安装的维修方法)。整个大殿墙壁之上的木结构,都被拆解了下来,并且编了号,方便以后再组装上去。损毁的木构件,被新买来的木材替换掉。替换木材的选择也十分讲究,不仅要买同类树种,而且要买老木头,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更加原真的保留建筑风格。听大爷说本来修复工期就半年,但在拆解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白蚁,文物部门决定把墙体和地基都拆解检查一遍,彻底消灭蚁患。对于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样认真的态度是值得的。在和大爷的攀谈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对待文物的态度都在向好,可能这才是我们这个国家崛起中值得开心的事情之一吧。

落架大修施工场地

在大殿之后有一个水潭,虽然面积不大,水也浅可见底,但这里被称作“小北海”,暗合北渎的地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小北海一直被看做是水神的居住场所。小北海周围修建了不少亭台楼阁,宛然一座小型的北方古典园林,其中龙庭毗邻水边,龙庭的石勾栏更是中国保存唯一的宋代石栏杆。

从地理的角度看,小北海的水主要来自于泉水,只不过目前泉眼也几近干涸,人为的往这里注入了不少。涛涛济水已经不见了踪迹,留得住这点点源头,也算是为后人提供了一处凭吊之所。形式上的济水源头历来被定义在济渎庙的小北海,那事实上呢?有不少研究者提出,小北海的泉水来自于西边的王屋山,所以要是说王屋山是济水的源头,也不算什么错事。其实,在千年之前,有的人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唐代的李颀就有诗云:“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伏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

告别了济渎庙,我们来到不远处的另一处仙风道骨之处——奉仙观。目前的奉仙观还是宗教之地,内有道士生活。中午和晚上有道教课程,鼓乐声声中飘来几乎听不懂的经文,虽不懂意但也韵味十足。道观面积虽不大,有故事的文物却很多。三清殿为金代建筑,减柱法的运用让大殿看起来“手法豪放,运思奇特”,梁架之上还存有彩绘。院内的石刻有太多有趣的看点了,不过确实需要多了解一点历史,会更好的读懂他们。有康熙皇帝封征台湾回大陆的马济胜为“震威将军”的墓道石刻;有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之父的墓道石羊;还有唐玄宗撰文的《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唐碑。唐玄宗和玉真公主都是受过籙的道士,公主还和李白传出了绯闻,她的晚年便是在济源西边20公里的王屋山度过,那里也是小北海泉水的最初来源。

济渎庙内2000年的槐树

从济源到王屋山的山路七拐八拐,不过绿化十分好。道路上铺满了小麦,借力过往的车辆,一部分小麦就从麦苗上挤压了下来。车行过王屋镇,远远在就能看到主峰“天坛”。王屋山的海拔不算高,立于太行山脉南端,黄河北边,给人一种壁立千仞的壮阔感。很多人因为“愚公移山”的故事知道王屋山,可在道教里这座山可谓神圣无比,位列十大洞天福地之首。据说顶峰曾经为轩辕黄帝祭天的地方,唐朝又因为皇室的推崇,王屋山的名气达到了顶峰。

整个王屋山的登山道走起来挺艰难的,往返顶峰需要4小时,青山绿水为伴,偶尔碰到个没见过的动植物,也不算无趣。山顶一览无遗的壮阔,雄风拂面,这是对汗水最好的回报。不过,整个王屋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颗2000年的银杏和香火袅袅的云台宫。

这颗银杏树就位于景区停车场不远处,树高45.7米,树围9.45米,被当地人称作“七搂八拐棍”。这么古老的树,自然逃不过被当做祈福对象的宿命,绕着树干一圈圈的红布条,不知道装着多少人的心愿。如果银杏树能说话,我到是想问问它:这么多年了,是否勒得慌?

云台宫大殿石柱雕刻

王屋山从唐代开始,就营建了许多宫殿楼阁,也不乏皇家手笔,如今剩下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是云台宫。主体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阁都是明朝正德年间重修的,两大建筑的柱子均为石质,并且雕满了道教图腾,比如腾云驾雾的龙凤、啼叫的百鸟,还有八仙、黄帝炎帝等仙人。殿内东西两壁绘有明代壁画,虽有些脱落,但也称得上佳作。

云台宫的参观时至傍晚,道士们和附近的村民正在三清殿唱诵经文,飘逸的香火中携来的是动听的韵律,在这青山古刹中,我们总是想再多驻足一会儿。想在王屋山找到什么济水源头的直接证据,我想一时半会是不太可能的,不过这香火、古建、道士、古树等意向共同营造的氛围,让我顿时觉得一切关于济源、关于王屋山的神话传说和爱情八卦都是那么的美好。想说的是,一次旅行的开始可以没有多么隆重的理由,哪怕是类似于小学课本中“愚公移山”这种故事,都是我去探寻某片未知之地的动力。

云台宫晚课法会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