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圆桌:在文艺作品中想象河流,在河流边相遇和交谈
认识一条河流,可以经由文学和电影等文艺作品,也可以通过在河畔漫步,或是在河畔的咖啡馆边喝咖啡,细细品味。河流,也因此有了丰富的层次。穿城而过的河流,也穿过了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2023年9月21日《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首季上海论坛现场,来自中法两国不同领域的嘉宾展开了一场圆桌论坛,分享了他们对“摩登水岸与理想都市”的思考与遐想。
从小说和电影中,他们想象河流的模样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袁筱一从自己的经历讲述河流的想象和现实中的河流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三十年前的初夏,袁筱一还是法国文学专业大学生,第一次见到真实的塞纳河。“一时间,我分不清小说和诗歌中的巴黎,和眼前的这个巴黎,哪一个更真实”。
作家许知远对巴黎的想象则来源于本雅明的书《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是一本关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书,书中描写了文学作品中经典的浪荡者(flaneur)形象,经由游荡者之眼,城市展开自身的秘密。许知远通过分享20世纪初作为行动者梁启超眼中的上海,表示上海不仅是一座摩登都市,更是一个新思想碰撞和交汇的地方。
影像和城市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除了文字,电影也是人们对一座城市、一条河流想象的来源。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长期从事法国新浪潮电影研究,并翻译有《上海摩登》一书,她对上海和巴黎的审美风貌有着丰富的感知。
在现场,毛尖从电影的角度讨论了这两座城市。她表示,上海和巴黎都是20世纪世界电影的中心,世界的电影从巴黎起步,而中国的电影从上海起步。在电影的镜头语言中,毛尖看到了苏州河曾有的日常生活,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影片中市民们清晨起床做早操,经过苏州河的时候,他们看到苏州河泛着漂亮的光泽。“这是城市的日常生活向苏州河馈赠的波光,苏州河反过来又向人民馈赠了这样一种温柔、美好的东西。”毛尖说。
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画面
虽然没有见过真实的塞纳河,但毛尖曾无数次在电影中见过塞纳河。“在影像中,我好像已经对巴黎,尤其对塞纳河特别熟悉了。”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中的塞纳河令她印象深刻,男女主人公杰西和席琳沿着塞纳河一边游览两岸风景,一边谈话,“他们谈得很顺畅的时候,塞纳河非常优美,他们谈话进入到有点阻隔的时候,塞纳河就出现一点停滞状态。”可见,河流不仅承载着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是故事中主人公情感的投射。
毛尖认为,无论是苏州河还是塞纳河,都在自己国家的影像中承担了一个分节或者段落的功能。“如果没有塞纳河和苏州河的话,无论是法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都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情感湿度和包容能力。”
袁筱一也分享了上海摄影师陆元敏创作的《苏州河》摄影作品集,这本影集呈现了苏州河沿岸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更多呈现了苏州河边的人温情而又充满市井活力的生活。即使那是摄影师私人记忆中的河流、河湾和城市,也唤起了更多人对逝去时代的遥望与怀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摄影师陆元敏俯拍的苏州河
河流创造了公共场所,人们在此相遇和交谈
作家和学者谈论的是作为文化意象的河流和城市,那么在建筑师眼里,河流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何在?
埃里克·丹尼尔·拉孔贝是来自法国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现任巴黎拉维莱特国立高等建筑学院教授。他关注河流所创造的公共空间以及配套设施。拉孔贝从建筑师的专业角度评价上海的滨江空间建设:“上海对生态和新世界的构想都是非常成熟的。”
因为本次《奔流》的契机,拉孔贝第一次来到上海。在活动前一天晚上,他去了黄浦江和苏州河边散步,他观察到在苏州河畔狭窄的地方,步道的设置非常合理;而亲水的地方,人们可以在亲水台凝望河水,想象水下的景色。
策展人兼译者柯梅燕曾经是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文化领事,在上海生活了四年。尽管已经回到巴黎生活,但她一直在从事中法文化交流的工作。柯梅燕认为,上海和巴黎的摩登感和共同点,在于其都是开放和包容性的国际大都市。
柯梅燕提到,咖啡文化是这两座摩登城市的重要注脚,上海是中国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巴黎有着发达的咖啡馆文化。通过回溯17世纪咖啡刚传入法国的历史,她表示,咖啡不仅代表着一种小资生活,同时也是艺术家相互碰撞灵感和政客谈论时事的媒介。
法国塞纳河畔的咖啡馆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柯梅燕看来,咖啡馆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苏州河畔有很多咖啡馆,有一些咖啡馆别具特色,比如开在博物馆里。克里斯蒂安·德维莱尔是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董事总经理,Fotografiska临近苏州河,馆内不仅有展览,还有餐馆、咖啡馆。克里斯蒂安形容这个复合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摄影作品了解社会文化,还可以有更多相遇和碰撞”。
克里斯蒂安之所以把博物馆开设在苏州河畔,也是出于他对苏州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丰富性的体认:“苏州河是一条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河流,同时也是具有历史性的一条河流,承载着上海人的情感记忆。苏州河是人和人相遇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艺术机构愿意在苏州河周围落脚的原因。”
相遇,然后展开对话,不仅发生在苏州河和塞纳河的岸边,也发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奔流》计划所想要表达的那样,奔流不息,对话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