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离职员工口述③拿几十万年薪管理上百人,我为何选择离开

焱公子/口述 末末/采访整理
2018-09-20 12:5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三年前,末末离开华为,以反思的心态回顾华为多年的职场经历,写了《别了,华为八年理工女硕离职感言》一文,备受关注。此后应出版社之邀写就《神坛在左,华为往右》一书。

作者在华为一直在研发体系,其间待过上海、深圳、西安三个地域。写作期间,先后面见了五十位左右的华为人、前华为人,受访者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了围城内外、转身前后的故事。

口述的主人公们有着如下标签:出身一清二白,接受了高等教育,怀抱梦想在职场上奋斗,如今上有老下有小,遭遇职场瓶颈,在理想和现实间碰撞的年轻人。出生于1976~1985年之间,学历以硕士为主,80%来自小城或者农村,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如今,华为的工号已经排到了近40万,实际在职员工17万人。相对40万人,几十个样本算是个案,但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个案中。作者称,这些口述只讲真实故事,无预设立场,至于正面负面,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经海天出版社及作者末末授权,摘录了书中部分华为离职员工口述,以飨读者。

昨天下班的时候,我协助现公司老板完成了对外宣传胶片的初稿,我们的设计师也完成了公司3D logo动画的设计。

整整一天,我们拜访了四位不同行业的领军人物,从电商、实业家到创业孵化园负责人。他们中有的人比我大上几岁,有的同龄,但他们的阅历、风采和谈吐却非我能及,无一不令人折服。也是因为这面对面的接触,我才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与真正优秀的人的差距。

这令我深受打击,却也倍受鼓舞。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们将对接好所有的资源,并启动公司第一部微电影作品的拍摄。

因为才刚起步,所有的基础工作都在紧张铺陈,纷繁庞杂的信息时时奔涌而至,现在的每一天都很忙碌,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有不同的人要见,但同时又充满着期待和想象。这是我所喜欢的状态。

在去年九月中旬刚从华为离开时,我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许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但其实还没有想过会有这一天。

在此之前,我在通信圈沉浮十年,从E 公司到华为,从网优工程师到网优项目经理。

我的工作很单纯,就是无线网络优化,从GSM到WCDMA再到LTE。

我的圈子很单纯,就是移动通信圈。对口的客户群体也很单纯,就是通信圈网络侧的那帮人。

我的生活更单纯,一天二十四小时开机,核心只为一件事,全力保证网络质量令用户满意。

拿着几十万元的年薪,管理着上百人的团队,顶着世界500强的光环,做着并不十分复杂的事情,所以我为什么要走呢?

英国诗人布莱克有诗:

在我遇到的每张脸上都有一个标记

那是缺憾的标记

那是悲伤的标记

说白了无非三个字:不甘心。

30 多岁了,这辈子如果有机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好好地活一次。如果一直干下去,收入什么都很好,但是一眼能看到底。再过五年,也许收入翻倍,但是烦恼只会有增无减,心里不踏实,干脆出来试试,不想以后回过头来嘲笑自己。

人生苦短,何必憋屈? 所以我终于下定决心,拍屁股拜拜了。钱的确挺重要的,但如果能既顺遂自己的心意,又把钱赚了,岂不更好么?

我一直觉得,我不特别。至少我不是个信念坚定到不可动摇的人。

虽然我刚离职的时候是很乐观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E公司和华为的光环也仅仅局限于业内,离开了行业,厉害的依然是公司,跟个人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换句话说,我要依靠我的网优专业技能找通信圈以外的工作,还要同时保持较高的待遇水准,在我所在的这个三线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一面咬牙坚持着自己所谓的理想,一面也在经受着为人父、为人夫的职责考验,最沮丧的时候,我甚至忍不住给以前圈子里的朋友打电话想重操旧业,真的只差一点就退回去了。

毕竟理想不知道哪天实现,但房贷、奶粉、尿布却是每天真真实实的存在。

回想起来,我曾经妥协过很多次。

读高中时我第一次接触电脑,有生以来玩过的第一款游戏是《仙剑奇侠传98 柔情篇》,剧情深深打动了年少的我,也让我萌发了第一个有关未来职业的憧憬。

我当时梦想做一名游戏设计师,写自己喜欢的剧本,并把它做成游戏。

于是我报考了计算机专业,但是修完四年本科后去北京找工作,却阴差阳错地踏进了通信圈。

其实也不算阴差阳错,我手上也拿着几个计算机公司的offer,只是E公司给的待遇远远高过了那些公司。

是的,我为了一份较高的待遇,轻易放弃了自己少年的执念。

在工作满五年的时候,我逐渐有些厌倦了网优工作,我开始在MSCBSC(移动通信论坛)发帖,写了大量的文章,比如《我看网优》《五年工作给我的五点体会》《我在网优项目中遇过的客户类型及应对策略》等,当时还引起过不小的反响,那是我第一次萌生想离开的念头。

然而我没有付诸行动,因为我没有想清楚自己离开后能干什么。

在工作满七年的时候,我因为家庭原因调往西区,那是我第二次想借机走,然而我还是没有行动。因为我担心离开后找不到比E 公司待遇更好的工作。

后来八年半的时候我终于离开E 公司,我以为自己应该就离开这个圈子了,谁知道懦弱的我,转头又进入了华为。

因为跟外面相比,华为给的待遇的确超出了预期。

每个人身上具有的软弱与犹豫,以及面对现实的妥协,我也有,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坦率地说,我能够跨界成功,某种程度是一种运气,但从另外的角度讲,也有着某种必然。

在工作以外,我喜欢写作,特别忙的时候会停下来,但是断断续续坚持着,从工作至今累计也写了不少篇幅。

你可能会说:这不结了么,既然有这种才华和长处,很多事情不就顺理成章了么,还说什么!

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谁天生就会写作?谁天生擅长奔跑?谁天生就有勇气?谁天生无所不能?

这世上的确有人天赋异禀,但我显然不属于那一类。我这些所谓的才华或特长,在我看来无非是因为兴趣所在,并刻意花了很多额外时间不断修炼的结果。

我刚离职的第三个月,决定认真地写一部长篇小说发在网上试试水。

于是我去当前影响力较大的某中文网站看了看,但凡排在前面的热门小说,动辄都是上百万字,甚至不乏上千万字的篇幅。

我当时就惊呆了!在此之前我写过最长的作品也就十七万字,已经觉得线索用尽,断无继续扩展的可能。

一部上百万字的作品究竟要怎样写?为什么这些作者能那么厉害?

于是我花了一周的时间,研究作者,研究所谓“大神”的写法,我隐约感觉到一种记忆在苏醒,对,我回到了曾经作为项目经理的时光: 在既定的时间节点里,在合理的项目成本下,汇集各方资源,打通所有环节,规避可能风险,并最终监控、引导团队完成目标。前期准备工作越充分,后面的项目执行越顺畅。我把这种逻辑用到了架构一部长篇小说上。先设定小说的背景世界观、主要时间轴、人物关系、人物小传, 于是组织架构表、场景一览表、地理示意图、法术总则、段位区别、各阶段量级界定都出来了。

我以前写东西只是图个兴之所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以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这当然是很大概率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做了这件事之后,我像搭起了一个很大的台子,布置好了台上所有的场景。我设计的角色都是这台子上等待唱戏的演员,他们在我心里有着鲜活而各异的形象,只待我说一声开始,便会跟着我一起把这出戏演完。

于是写作对我而言突然变成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我像个父亲一样,陪着我书中的角色一起哭一起笑,领着他们一起向前,因他们的成长而欢欣鼓舞,因他们的遭遇而黯然神伤。

现在这本书已经写了二十五万字,然而对于全篇的剧情来讲,似乎也才刚刚开了个头,一百万字,只要时间充裕,貌似已无悬念。

所以你看,即便是我自认为稍微擅长的写作,其实也不过是个门外汉,在几个月前我根本不知道一部长篇小说应该怎么写,这是我近期才学习到的东西。

在我坚持写了几个月后,一个E 公司的朋友突然发了条微信给我, 说她的一位老大哥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问我有没有兴趣认识一下,看看有无合作的可能。

这便是我入伙的缘起。

对我和我现在的老板来说,彼此的出现都是一种绝对的意外。

我们聊了足足三天,关于我的小说,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发现彼此很多观点和思路都不谋而合,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一拍即合。

我最终还是凭借着自己不务正业的折腾,踏入了自认为理想的全新领域,未来还不知道怎么样,至少我找回了一些恋爱时候的感觉。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要具备随时可以离开体制的能力。

如果你真的打定主意想要离开,不妨评估一下自己是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是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上。

如果能力还不具备,又确实想走,从现在开始培养,也并不算晚。

我因为花了一整天时间给我现在的老板讲我长篇小说的架构和剧情, 同时与他分享了我这几个月的心得体会,从而奠定了现在的新契机。

这跟我的专业技能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么多年职场生涯的积累和反思,在这过程中锻炼出的思维方式和人际阅历,却是我得以写出目前作品的根由。

当然,我并不是让大家都去尝试写作,毕竟这只是我个人的爱好, 不足以作为参照。只要足够有心,你们自然也可以发掘出自己的爱好, 并把这爱好变成特长,再跟职场中磨砺出来的“通用”能力相匹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真的没有别的爱好,我个人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去尝试更多的岗位,尝试与更多人打交道,思路也会逐渐变得有所不同。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变化虽然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但如果不刻意培养,所谓离开体制的能力也不会主动出现。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未来的时代,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会努力尝试把自己的爱好当饭吃的时代。

我深以为然。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