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每天走十多公里山路往返学校,这名15岁彝族少年考入华东师大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邹佳雯 通讯员 郭文君
2023-09-09 20:14
来源:澎湃新闻

在华东师大2023年本科新生录取名单上,有一位年仅15岁的彝族少年,名叫吉克木甲。

2008年6月,吉克木甲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木甲”在彝族语中是“英俊”之意。2023年夏天,这位刚满15周岁的英俊小伙以606分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15岁的吉克木甲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文图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这条通向名校的求学路,是吉克木甲从山区的贫苦人家里一路闯出来的。

出生那天,父亲没忍住,拿给他买襁褓的钱,上街换了口酒喝,但所幸父母日后为他拼命挣下了读书的资金。作为四兄妹中最小的一个,他幸运地成为全家唯一拥有完整教育机会的孩子。

父母不识字,兄长和姐姐早已外出打工,吉克木甲承载了父母“读书改变命运”的希冀。小学时,他连汉语都听不懂,却因搬家,迫于无奈从学前班直接“跳级”到村里唯一的小学读二年级。

后来,政府在当地修建了全新的小学,学校不能住宿,他和同学不得不每天早上走五六公里去上学,来回就是十多公里。

吉克木甲的笔记本和复习资料。

时间来到2023年,这名15岁少年成为全家人的骄傲。9月8日,他独自坐上绿皮火车,跨越两千多公里、历经36个小时,踏入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门。

这条求学路如何走通?以下是吉克木甲的讲述:

5岁,入读一所只有两个年级的乡村小学

2008年6月,我出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

听说我出生那天,我爸拿着给我买襁褓的钱上街换了酒。所以刚出生的一段日子,我被包在母亲的衣服下养活。这就是我的家庭,一个山区穷苦的彝族人家,父母和四个孩子,我是最小的。

我和大哥差了十岁,我哥上学晚,17岁才上四年级。也许是这个教训,父母很早送我去学前班。但不久,我家搬到大树镇,我哥因此辍了学,我也没学上了。

穷苦的人家只能往高山上搬,交通医疗都不便。新家附近只有一所小学——是一位有初中文化的老人彭遐林在自家院子里办的乡村小学。

小学只有两个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都来自附近乡村。学校只有两位老师:彭校长和一位50岁左右的余正香老师。

虽然父母都不识字,但他们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家里不能没有读书人。

哥哥辍学了,父母就告诫我:“ꀋꄸꄷꊋꇤꄉꀋꌷꀋꄻꑲꆏꉪꊇꊁꊰꁧꌠꉬ(彝族语:要努力学习,不然会落后的)”。

因为年龄太小,学校不收我,加上镇上学校的学费又太贵,爸妈一阵软磨硬泡,还给学校送来了家养的鸡……于是,5岁的我,直接上了二年级。

年纪太小,听不懂课,怎么办呢?辍学的哥哥,来给我当家教了,偶尔我也能请教周边的同学。

三年级时,政府修建了一所全新的小学——汉源县料林乡大林小学。学校开设学前班了,可我已经读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退回去重念。

这也是我15岁就参加高考的原因。

政府新建的汉源县料林乡大林小学。

每天往返学校走十多公里,班上同学陆续外出打工了

读小学时,午饭我就从家里带个鸡蛋或者玉米馍馍,后来,学校开始配发营养午餐,一天两菜一汤,还有牛奶。

学校没有宿舍,每天只能上下山走读。川西的山是真的高,住在山头的我和周边几位同学每天早上都要走五六公里去上学。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学校每天只上三节课,早上十点到下午三点,只有语文课和数学课。下学后我再走回家。

渐渐地,同行的同学陆续辍学外出打工了,班级只剩十五人了。

吉克木甲在新的教室学习。

幸好,父母一再坚持要让我继续读书。小学这几年,每到三四月份,父母就会去大山深处挖一种叫做重楼的中药,他们会背着行囊直接在山里住下,哥哥姐姐也都外出打工了,留我一人托给邻居照料,我帮着家里喂猪喂鸡下地干活。

我常常站在半山腰望那山下白白高高的房子,想象外面的世界。

四年级时,小学里来了一群支教的大学生,只教了我们十天,但他们说,以后可以“考大学”……

再后来,我们学校来了两位“大学生”老师——校长、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的郭思含,以及数学教师石小娟。“大学生”老师的教学方式正规了许多,甚至有些严苛,早上八点上课,下午五点放学,也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两位老师利用周末给我们订正错题,修改病句,我渐渐知道了答题有规律可循。

校长兼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郭思含(左)和吉克木甲。

我们没钱买习题书,老师就抄在黑板上,我们再抄在本子上。本子也很少,正面用完就用背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尝到了考第一名的甜头,父母的夸奖、老师的称赞还有同学们的羡慕,让我想要努力一直保持。从那以后,在上学途中,我边走边背书,我知道了早上的记忆力最好,也知道了不懂要问。

小学时,吉克木甲(左二)获得奖状。

努力是有回报的,虽然我在一所偏僻的小学,但居然在五年级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莫大的肯定和鼓舞。

为了升学,老师又自己掏钱给大家买了学习资料,我整天就抱着那本书背,背里面的古诗词和成语。

终于,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来了。六年级最后一学期,我得知山下的初中汉源县七一中学有招生考试,那天我用上了自己背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也许是运气吧,我被中学最好的班级录取了。

“逆袭之路”:初中开始“追”英语,独自去成都上高中

读小学时我没学过英语,一进初中,就被担任班主任的英语老师叫去谈话,“没学过?大家都没咋学过,你咋个就不能把英语提起来呢?”这次谈话后,我暗自发奋:大家都一样学习,大不了我比别人多花点时间,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班级毕业照,女同学们给男同学们扎起了小辫儿留念,吉克木甲(最后一排左四),吉克木甲英语学习启蒙老师、班主任张永华(第一排左四)

初中毕业时,我又被老师推荐到了成都双流中学读高中。

我第一次离家那么远。整个高中阶段,我保持了初中早起的习惯,也开始熬夜了,虽然有时候只睡五个小时,可是我丝毫没有困意。我一直认为,只要自己有动力保持兴奋,上课就不会打瞌睡,我看着那些上课打瞌睡的同学,还十分不解。

吉克木甲在高中数学公开课上。

高中三年,我也沮丧过,但我知道,泪水除了消耗自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每到艰难时刻,老师们总给我以无限力量:政治老师说,“努力不是没有回报,只是还没从量变达到质变的程度”;班主任常说,“心态很重要”……

地理老师陈梁,他的讲课方式十分吸引人,分析逻辑缜密,上课从不照本宣科。雅安为何被称为“雨城”?为何“雅安多美女”?什么是陇坡种植……我开始知道,知识是用来改善生活的,地理知识能满足我的好奇心。

吉克木甲的地理老师陈梁。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科全国闻名,师资雄厚,于是选择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希望来到这里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高考倒计时两个月时,我们高三学生参加了以“十八而立勇担当,踔厉奋发向未来”为主题的“成人礼”,激发我们这一辈的责任意识,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以青春力量贡献社会。同学们都挽着父母走过“成人门”,共同面对宪法宣誓,步入成年。

我的父母没能来参加这个仪式,但我理解他们,我并不孤独。虽然并未真正成年,但我知道,在我的内心,早已“成年”。

吉克木甲在“成人礼”上宣誓。

大学即将开学,我准备自己去报到,长大了需要更多历练。我查好了时间和路线,买了绿皮火车票去上海,9月8号晚上6:30出发,坐36个小时,10号早上6:50就能到上海站,然后乘地铁1小时能到学校,正好8点新生报到。

我对一切事物都很乐观,既知足当下,也敢于拼搏未来,我想,这种理念将继续支持我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陈斯斯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