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遗产——佛山桑园围,凭什么这么牛?看完你就懂了→
9月6日,《探秘最初的湾区——桑园围》在凤凰卫视的“发现大湾区”栏目播出。
讲述了始建于宋朝的桑园围,被称为最初的湾区。时至今日,它仍然发挥著防洪、抗旱、灌溉、养殖、交通运输等多项功能。极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农业模式一一桑基鱼塘,孕育出了“纺织之乡”“面料名镇”“中国淡水鱼苗之乡”。这个延续近千年的水利工程是如何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又是如何在当下继续发挥作用?来看看凤凰卫视的报道。
千年水利工程——桑园围
集防洪、抗旱、灌溉、养殖、交通运输为一体
桑园围位于珠三角西北部,地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珠江的两大支流西江、北江的大堤合围而成,始建于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后来经过多次修筑完善,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陈彦文|佛山水利专家
陈彦文介绍,堤围、窦闸、河涌是桑园围调节水位的关键组成部分。
01
堤围
拦截洪水,初步形成了桑园围的防洪体系。
02
窦闸
利用西江和北江之间的水位差,把握时机,关闭窦闸可以防止洪水进入围内,打开窦闸可以引水入围或排水出围,这样就能维持围内的合理水位。
民乐窦是桑园围内目前还保存完好的24座窦闸中的其中一座。清朝光绪四年建初起,到现在有100多年历史了。
窦闸有三个作用。一,灌溉,把木板闸门放下去就蓄水了,拦截水就可以灌溉了。最高峰的时候灌溉面积有20万亩,现在有6.2万亩。
二,排涝,当城内下了大暴雨,人字门自动往外开,促进排水。
三,防洪,靠厚重的红木做的门来抵挡外面的洪水。
1998年遭遇特大洪水的时候,桑园围之外的大片土地被淹。而在桑园围之内,由于有堤围做第二道防线,确保了围内的民众和农田的安全。民乐窦当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防洪排涝除外
水路运输
陈彦文说,最初的窦闸规模并不大,随着围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把窦闸的尺寸扩大到4米宽,大船可通行。
运输的主要物资是桑园围里桑基鱼塘出产的蚕丝和丝绸。
民乐窦所在地民乐圩,明清时期盛产丝绸,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桑园围内,南海西樵、九江、顺德龙江等地方的丝织业繁盛,颇具规模。
到现在,南海区西樵镇都是“纺织之乡”和“面料名镇”。
“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
桑园围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与它完善的管理制度息息相关。
一方面桑园围的管理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并且制定了细致严格的管理规则;另一方面,桑园围内的民众因为这项水利工程而受益,因此人们也会自发地维护它的运行。
文革时,村民们自发用砂浆隐藏保护牌匾和石碑。
2020年,桑园围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近年来,为了更适应现代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桑园围也在不断完善。
现代桑园围水利完善。
原标题:《世界级遗产——佛山桑园围,凭什么这么牛?看完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