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五十岁了,年轻的建筑学教授为它再圈粉
2018-09-17 15:19
江苏
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所大桥,鲁安东用自己的行动,从可视化的记忆、故事、历史角度做出了解答。(06:01)
2018年9月4日,有着“设计界的威尼斯双年展”之誉的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在萨默塞特宫正式开幕。“中国南京馆”给伦敦带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展览。该展览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策展,并荣获本届组委会破例额外增设的特别荣誉奖,这也是伦敦设计双年展首次颁发该奖项。
毕业于剑桥大学的鲁安东,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Land”工作室创立者,也正是“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发起者。
建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南京长江大桥,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意义上,都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象征。在那段时期,个人被忽略,集体是至高,红色与热情充斥满溢;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技术落后,艰苦的环境几乎难以支撑庞大的工程。在苏联不提供帮助的情形下,在长江天堑的阻隔下,几乎靠着集体、热情,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南北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再次提到它,大多数的人,估计会有几个高频词汇在心中不自觉出现:“政治”、“红色”、“宏大”……
但对于曾在南京长大,英国求学、工作十一年后,最终回到南京工作的鲁安东来说,大桥则有趣生动得多。“它诞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交通或经济,更多的是它的象征性。它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座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纪念建筑物。”南京长江大桥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是值得纪念的,也是生活的,是赋有国家意义的,也是每个人的。这处地方有潜力,也将会成为极富有创造力的空间,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找寻到记忆情感共鸣的介质。
两年前,鲁安东发起了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逐渐让学术研究走进了公共领域:
作为一个专业的建筑学者,他研究大桥的设计史,两年多来,努力收集有关于大桥的一切记忆:当年建桥的技术,与大桥发生的故事,印着大桥形象的生活用品;带领“Land”工作室学生做大桥空间的创新设计,桥头堡内近乎废弃的楼梯空间可以改造成垂直美术馆,大桥公园内可以装移动建筑,展出搜集来的大桥记忆……
而他也致力于将大桥记忆计划推向更多公众,以志愿身份和民间力量,试图搭建一座跨时空的记忆之桥。“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让那些‘关联’变得能在现场发生,它变成一个集体的记忆,你可以去理解其他人的记忆,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其实早在去年9月,鲁教授已经试图让记忆计划走向世界,并通过全新的设计,活化记忆与情感。9月13日,美国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这几年来搜集到的“大桥记忆”,被放置在一个个透明盒子中,跨越时间与空间,与这座时尚之都链接。
在此次伦敦双年展中,一条17米长半透明的时光廊道,串联起三个情感的房间——这是此次“中国南京馆”展览的主体部分,观众将会看到、听到有关大桥的装饰镜、杯子、日历等老物件,还有大桥经典镜头的老照片,以及七八十年代在京沪线上的火车穿过经过大桥时的必播曲目《我为祖国守大桥》等。
伦敦设计双年展主席、也是评审团成员之一的约翰.索瑞尔爵士盛赞《大桥记忆计划》质量非常高,浪漫、情感充沛,同时又见思想深度,是本届双年展中非常独特的作品。
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所大桥,鲁教授用自己的行动,从可视化的记忆、故事、历史角度做出了解答。
今年,是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50周年。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也与鲁教授联系,于2018年9月15日至12月22日举办“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也共同期待,此次展览可以为观众建立一种可视化的城市记忆,继续将南京长江大桥背后所彰显的时代精神、记忆和情感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 鲁安东 南大招生小南鲸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