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虽“好”,青少年莫“迷”

2023-09-04 11:35
上海

原创 赵晓光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短视频虽“好”

青少年莫“迷”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产品智能化的高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悄无声息地占据并成为不同年龄人群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 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亿,短视频用户多达10.12亿。短视频以吸人、吸时、吸金、吸睛等四大特点成为用户粘性最高、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最高的视听产品,消耗不同群体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成本。对于已具备辨别是非曲直能力的成年人来说,适度浏览短视频有益于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但对于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过于沉迷,将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精神和心理后果。

2022年,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启动了“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许多网游被纳入了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被限制,但短视频却趁虚而入,成了很多孩子课后娱乐的“新宠”。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网民在工作日每天平均收看短视频超过2个小时的比例为6.3%,初中、高中生网民在工作日每天平均收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的比例为10%和13.8%。短视频短小,传播率高,非常容易对三观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洗脑”。

那么,沉迷短视频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止他们过度沉迷呢?

沉迷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危害

1

形成错误认知

短视频平台内容鱼目混杂,积极向上的内容,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扩宽知识面,激发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但有些视频发布者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往往会发布一些包含消极、伪科学、不健康的价值观导向的内容,导致青少年对于主流文化的认知过浅,而这些“肆无忌惮”的低俗内容,却一步步侵蚀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对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形成错误的认知。

2

盲目的模仿行为

短视频在大数据、算法的作用下,会根据青少年个人喜好,为每位青少年定制个性化的推送服务。通常,青少年群体的好奇心相对较强,平台发布的诸如极限活动等极具大胆创新和感官刺激的内容,通常带有一些危险性的专业动作或道德上的错误示范,很容易诱发青少年的盲目模仿,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潜在危害,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3

现实的落差感

很多短视频所呈现的内容,往往是一瞬间的美好或者是发布者精心设计的理想化状态,大多为夸张、猎奇且缺乏价值内涵的内容。这会给青少年营造一种通过短视频就可以轻松满足自身对于休闲娱乐和审美的基本需求的错误认知,当他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后,会产生深深的落差感。

4

性格改变

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与亲人朋友之间交往减少,封闭自我,影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网上大量信息泛滥,青少年在网上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性,容易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严重会出现暴力攻击行为。

5

学习受挫

长时间沉迷于短视频会收割人的注意力,导致青少年专注力下降,逐渐无法适应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学习,从而无心学习,出现成绩下降,学业不佳,甚至留级、退学。

6

健康损害

长期沉迷于短视频,日常生活规律被打破,可能会引发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睡眠减少、头昏眼花、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健康问题,严重者可出现生活作息紊乱、免疫力下降、身体虚弱,甚至引发心血管及颈椎疾病,还可能出现抑郁、焦虑或其他的精神健康问题。

7

视力障碍

人正常眨眼频率为每分钟15-20次。但当我们专注看屏幕时,频率会降到正常1/4,故泪液分泌减少,眼睛会干涩疲劳。长期近距离用眼,会造成眼部肌肉疲劳。“近距离用眼”的标准是5米以内,此时眼睛中睫状肌会收缩,让晶状体变得凸起,方便看清东西,看得越近,肌肉收缩越厉害,所以持续近距离看东西会让眼部肌肉一直保持紧张,从而使眼睛疲劳,严重时造成近视。

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短视频

在平台监管机制不健全、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短视频内容乱象丛生的源头下,如何积极教育、引导青少年适度浏览积极向上的短视频内容,预防青少年沉迷,值得全社会关注。

01.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与预防

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需要,寻找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正确途径,并给予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引导青少年摆正电脑与网络的位置,改善上网的心态。

02.合理化引导

对于青少年观看短视频,许多家长和学校态度分布在两个极端,一个是严禁青少年观看短视频,另一个是放纵青少年观看短视频,这都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家长、学校等应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如合理控制观看短视频的时长,引导观看积极向上的短视频内容,鼓励青少年进行正能量的内容创作,帮助其提升对短视频内容的鉴别能力,了解短视频内容诞生与发展的意义和内涵,家长、学校以及青少年群体应共同为创建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而努力。

03.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身教甚于言教,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量减少手机浏览短视频时间。加强对孩子的陪伴以及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04.培养青少年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学校和家长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让他的生活中有很多比网络更有意义更有趣的事情,比如读书、旅游、体育运动、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通过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自然不会整日沉浸在网络上。

05.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对于已经存在长期沉迷于短视频,出现网络成瘾行为的青少年,学校家长应当积极关注,及时发现并尽早进行干预,提供心理辅导。必要时,家长可求助专业医疗机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通过专业的干预防止进一步发展。

短视频重构着当下视觉文化传播的格局,对人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群体,也是需要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短视频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如何规避这些负面作用,需要政府、平台、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的积极应对,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青少年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才会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作者简介

赵晓光

硕士研究生,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主管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主要从事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大众心理健康宣教和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服务等工作。

版权声明

绿丝带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如需转载本内容,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原标题:《短视频虽“好”,青少年莫“迷”》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