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艺术品?这场讲座让你打开新视角

2023-08-23 11:59
上海

如何欣赏和研究一件艺术品?大多数人会从图像的角度看艺术家画了什么、怎么画的,近年来也有不少人从物件的角度,分析艺术品制作、构成、流通、毁坏的生命循环,而著名美术史家巫鸿则提出了观看艺术的全新“第三视角”——从对“物性”和“材质”的研究,探究艺术品的创造和意义。

日前,中共四大纪念馆初心讲堂内举办了《艺术与物性》《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世纪火种”阅读推广基地图书分享活动,向读者介绍优质艺术史书籍。

活动讲书人吴蔚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艺术当代》《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作为一名资深的艺术期刊与图书编辑,她参与了分享会上两本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吴蔚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景德镇窑青花双狮球纹罐等艺术品为例,介绍了从“图像”和“物件”两个角度欣赏和研究艺术品的方法,并进而引出了巫鸿所提出的从艺术品材料或质料出发,理解艺术品的角度。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景德镇窑青花双狮球纹罐,上海博物馆藏

“从图像角度欣赏《千里江山图》,我们会关注到王希孟用‘大青绿’来表现江南的山水风光,色彩浓烈、色泽华美;从物件角度研究这件景德镇瓷器,我们要去追究它在制作、使用、买卖、收藏、展出等全流程中的意义,把它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探究它所传递的价值和情感。而巫鸿教授引入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物性’和‘材质’,既探究艺术家在创作时对物质材料的使用方式,又思考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等多方面的含义。”吴蔚介绍。

▲《艺术与物性》目录

《艺术与物性》以专题分析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包括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等,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艺术史中的重要性,让读者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艺术的文化基因和特性。

▲《艺术与物性》内页

据悉,“世纪火种”是世纪出版集团整合提炼所属单位读书会活动经验创立的党建品牌,中共四大纪念馆是“世纪火种”阅读推广基地之一。未来,中共四大纪念馆将持续携手“世纪火种”党建品牌,举办一系列读书分享活动,共同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推广党建引领+阅读推广的创新突破。

记者:葛敏敏

图片:葛敏敏

原标题:《如何欣赏艺术品?这场讲座让你打开新视角》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