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才能走出压抑?问问弗洛伊德
生活在当下,压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享的情绪。我们常常陷入不快乐当中,总觉得生活在某种无形的桎梏里。
但压抑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困境吗?今天的文章,学者杨照将从维多利亚时代出发,为我们讲述如果精神被严格管束,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人总要做些什么,才能从压抑中走出来。
讲述 | 杨照
来源 | 《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
01.
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压抑
在谈到欧洲近代史的时候,你会听到Victorian Age或者是Victorian Culture,一般译作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精神、维多利亚文明。维多利亚指的是英国女王,她出生于1819年,1837年即位,她统治英国长达63年,一直到1901年才去世。
她在位的期间是欧洲的黄金时代,而欧洲最强盛乃至于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就是她统治下的英国。所以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当然很重要,不过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维多利亚时代却不限定在英国,也不是精确地指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那段时间。
维多利亚时代更重要指的是一种文化和社会气氛——很绅士(gentleman),但同时也很压抑、很冷漠,也可以说很虚伪的环境和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即使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都没有真正地在英国消失。一般刻板印象当中,不随便表达自己感情的英国人形象,也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建立起来的。
讲维多利亚时代,讲的也就是那几十年当中培养出来的行为模式,以及附加在上面的道德意义、道德分量。如此累积、训练出的社会气氛和环境,英国最明显,但那个时候许多欧洲国家的主流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都有类似的特性。
《唐顿庄园》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证,可以说明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风格,还有那种风格所带来的压抑。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年出生,1900年去世,是标准的十九世纪人。他是了不起的评论家,他的评论范围非常广,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文化范畴。他还重建了一套西洋艺术史的系谱,说明了西洋艺术史的分歧,又提供了各体变化的解释。
到今天如果查约翰·拉斯金,你还是会在西洋艺术史当中,看到那些他所建立的基本典范依然没有真正推翻、取代。
约翰·拉斯金出生于贵族家庭,聪明绝顶,少年得志。不过1848年,快30岁的时候,他才结婚,他的结婚对象是伦敦最漂亮、最有名的女人艾菲·格蕾(Effie Gray)。但是婚后第一夜,约翰·拉斯金就拒绝接近他的太太,拒绝和太太同房。
为什么会这样?其中有一个解释是约翰·拉斯金根本不喜欢女人,他真正的性向是一个男同性恋者。不过当时格外令人惊讶的是伦敦社交圈流传的另一个故事,那就是:在新婚夜,约翰·拉斯金被他太太的身体吓坏了,他从来没有看过,更没有碰触过真正的女人的身体。
约翰·拉斯金是研究艺术史的,他看过许许多多绘画雕塑上女人的身体,但真实的女人与西洋艺术传统当中描绘的女人不同,据说约翰·拉斯金从来不知道女人身上会有一般绘画雕塑上刻意避开不会表现出来的东西——他被太太身体上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的东西,给吓坏了。
他不相信那么美丽的人身上竟然有那么古怪、丑陋的东西,他以为自己明明知道女人该长什么样子,但他身边的新婚太太却不是那样的。但是他不敢讲,不能讲。
有人从他吞吞吐吐的一点信息当中猜到了,但也基于礼貌,绝对不能去跟他解释。结果大家都在私下谈论,这件事渐渐变成了私下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却使得约翰·拉斯金一辈子没有办法从这样一个怪物噩梦当中脱身,他的周围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打破禁忌,逾越礼法去告诉他事实。
这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维多利亚时代的荒谬。在维多利亚时代,人对欲望看管的那么紧,对于什么是礼节、礼仪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再亲密的人,都不可以讲这件事,因为大家要遵守上流绅士,主流社会的这种礼貌:
人必须保持统一的、被别人认定的,在别人心目当中对的、有风度的外表。人必须要有礼貌,要做一个绅士。你的绅士礼貌,就包括了在对的时候说对的事情,用对的词,用对的语气,用对的表情。不礼貌的行为包括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情感,让别人察觉。例如说,如果你失神地盯着别人看,这不可以;有人让你受不了的时候,做出比微微牵动嘴角更大的表情变化,也不可以。
02.
压抑-发泄-罪恶感:
维多利亚时代的恶性循环
从一个角度看,那个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必定和平相处,因为只能够和平相处。但是那种和平所付出的代价,是每个人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挂着一副面具,没有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不断地被压抑、被掩藏。
因而,那样的社会的反面也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的种种发泄和解脱行为。这让我们也弄清楚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并不是清教徒,不是禁欲者(puritans)。16世纪为了宗教信仰而跑到北美洲的清教徒,他们是从信仰的层次反对任何和欲望有关的东西。
但维多利亚时代真的不一样,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清教徒所组成的社会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在底层差很多。清教的规范是一直管到内心,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规范(Victorian Codes),却只管表面的行为:表面上一定要干干净净,潇潇洒洒,礼礼貌貌,非常绅士,但背后却有兽性的一面作为发泄,这就构成了维多利亚时代充满冲突和紧张的两面性。
那个时代对行为的要求如此严格,反而让人不得不去追求发泄。然而在发泄的时候,因为你违背了绅士的规范,绅士的形象,忍不住就看不起自己,于是又内在灌注了强烈的罪恶感。罪恶感变成了维多利亚时代另一个普遍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重要特性。
《理智与情感》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追求什么?最想追求是“真正的自我分裂”,最好一个人拥有两个不同的自我,这两个自我从来不碰面,这两个自我谁也不理谁,但这是不可能的。当他做一个很绅士有礼貌的人的时候,就会清楚感觉到内在的痛苦跟压抑。有一些东西在他的心里面快要爆炸了;可是当他在阴暗当中爆炸发泄的时候,又会有一个代表良好礼教,代表绅士风度的声音,在内在发出指责,“你还是人吗?”,“你是动物吗?”,“你配做一个文明人吗?”,“你没有羞耻心吗?”
这种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和压抑,当然不是英国的专利。十九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欧洲的上流社会、主流社会都有同样的现象。尼采的著作也针对这种虚伪的社会而爆发出来:人为什么要用虚伪的方式活着?为什么绝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过自己真正的生活呢?
你应该去追求真实,做真实的自我,去追求本真性(authenticity),去过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这是尼采哲学,也是尼采哲学在那个时候大爆发,引起诸多讨论,发挥了巨大冲击作用的根本原因。
尼采是用哲学性的方法来表达,而他会这样表达,正因为当时很多人都必须在自己真实的生活里面对这些问题。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里,尼采就借由查拉图斯特拉反复地号召,去过自己的生活。
不过,查拉图斯特拉不在人群当中,他跑到山顶上去,又下山变成了一个导师,身边围着一群学徒,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讲话,他的生活很单纯,甚至可以说他的生活很抽象。他训诫人要像太阳,要像日正当午,要像高山。但是尼采没有告诉大家,吃饭的时候怎样吃,才算是忠于自己的生活?尤其是,面对欲望的时候,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自己的生活?
查拉图斯特拉没有妻子,没有情人,也没有任何真正的欲望对象。他一方面看不起那些要人清心寡欲的人,但老实说,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也很清心寡欲,他不追求财富,不追求女色,也不追求美食,更不追求富裕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办法这样过日子吗?当然没办法。
所以,作为那个时代精神高到火炬一般的展现,尼采是了不起的;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从尼采那里得到生活上的解放。关键问题在于生活,真实的生活。
03.
歇斯底里症:一种时代的病症
生活上的解放需要靠别的力量,其中一个协助的力量,就联系到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所从事的行业,精神分析师,是和维多利亚时代那种虚伪气氛密切相关的。虚伪的社会给人带来压力和罪恶感,产生了那个时代很普遍的病症——歇斯底里症(Hysteria)。
最早,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医生,他治疗的主要对象就是歇斯底里症的患者。研究治疗歇斯底里症,在当时是一个好行业,市场很大,有很多人需要。在那样的环境下,谁能没有某种程度的精神问题、精神疾病呢?
连约翰·拉斯金这么有学问的人,都如此压抑。表面的礼节和背后的欲望不断地纠结,等到两者没办法确切分开的时候,歇斯底里症就发作了。
酗酒在十九世纪欧洲主流社会非常严重,但是男人之间不把酗酒当做问题——因为如果连酒都不能喝,不能够大醉的话,人要怎么活下去?
有一段时间,史学界甚至爆发了一个非常流行的主题,那就是特别研究十九世纪西方的酒馆(tavern)或者是酒吧(pub),尤其是在英国。这些酒馆的研究变成了显学。酒馆或酒吧是怎么来的呢?在十九世纪英国社会欧洲社会,它们发挥的功能很像中世纪的狂欢节(carnival),那是一个被刻意区隔开来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去闹,去嬉戏喧哗,借酒装疯,暂时解脱礼仪的束缚,暂时离开这个空间以外的那个庞大社会,离开随时加诸在身上的种种要求。
男人在酒馆里解放自己,得到了短暂的逃避,还有事实上相当程度的治疗。但我们要对照地看,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连可以去的酒馆都没有。所以最后只能靠歇斯底里的情绪爆发,解放、发泄自己被压抑困扰的精神能量。
《理智与情感》
那个压抑已久的精神能量,这个时候必须要找到一种方法发泄出来,在十九世纪就相应产生了一直到今天还很流行的偏见,认为歇斯底里是非常女性的一种病症,或者认为歇斯底里是女性的特征,甚至还有人认为,女性的个性当中“本来就藏有”歇斯底里的影子。比如,“女人就是很歇斯底里”,“女人会用歇斯底里的情绪来处理事情,不像男人冷静、理性”。
而弗洛伊德还有他从事的行业,最早就是从治疗上流社会歇斯底里症而开启的。他们要找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对付歇斯底里症,所以产生了精神医学和心理学。
精神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行业,也是一门新兴的学问。精神医学和之前对于人的研究,例如哲学、心灵哲学、哲学人类学等等都不一样。精神医学不是要知道这个人为什么如此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它要知道的是,这个人到底主观感受到了什么,以及他的精神当中有什么样的机制,让他如此地感觉、思考。
换句话说,和从前对人的研究方法存在主观和客观上的重大差别。哲学是用客观的方式去了解仍作为客观的现象。精神医学却是用一种客观的方式,试图去了解人作为一个主观感受着它内在所进行的过程。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非常奇特的知识和权威的关系。精神医师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他的研究对象是你的主观,是你在想什么,在感受什么。于是这个时候,就扭转甚至扭曲了你作为自己的主观意志——有一个人要来理解你,然后告诉你,你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也就是一个外在的权威套到你身上,来告诉你,你到底真正在感觉什么。
这种权威角色的形成是十九世纪末维也纳的巨大贡献。维也纳是精神医学以及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地,从研究治疗歇斯底里症开始,这个学科慢慢取得了作为人类主观意识的权威解释者地位,精神医师的角色一步一步地提升,它的功能也逐渐扩大。
在提升和扩大过程当中,弗洛伊德还有弗洛伊德划时代的《梦的解析》,发挥了很大的推力作用,推动精神医学越过了一个门槛,进入到完全不一样的境界。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节目《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第5集,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至看理想App收听。
音频编辑:dy、Roc
原标题:《很内向,只想一拳打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