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不论和谁相处,都要学会“间歇性冷漠”
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点击>>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
朋友经常跟你吐槽工作、抱怨同事,突然有一天你不想听了,甚至有些不耐烦。
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要听父母唠叨家长里短,一开始你还能用心附和,后面却会疲于应付。
面对经常一起无话不谈的伙伴们,你突然不想参与话题讨论了,不想理人。
接着,你身边的一些朋友或许会对你说,感觉你变了,变得冷漠无情……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涌现的感受,让人对自己感到陌生和困惑,过后回忆更是觉得内疚和自责,进而产生自我怀疑。
其实,我们并不是变了,只是在某一个瞬间触发了“间歇性冷漠”的心理保护机制。
什么是“间歇性冷漠”
前些天,“间歇性冷漠”这个词登上了网络平台实时热搜。不少网友都表示受困于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进一步怕叨扰,退一步怕断联。当一个人想静静的时候,还会被人误解。
这些朋友有必要大声地对全世界说两句话:“我不是冷漠自私,我只是出现了‘间歇性冷漠’!”“我不是不尊重你,但我需要维持自己的边界保护自己!”
“间歇性冷漠”是“共情疲劳”时会出现的一种典型状态,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人的同理心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密集地向外发散情感,而没有留足时间让新的情感分子生产时,原有的情感容器里边就会变得空空如也,造成共情失能。
小周在单位的人事部工作,她性格温和细腻,共情力强,在人际交往中善于捕捉对方的情绪并给予回应,因此,无论是单位的老大姐还是刚入职场的新人都喜欢跟她“谈心”。
同事们每天上班间隙都会跟她吐槽工作、抱怨同事,偶尔还会谈及家庭生活。甚至,在下班后的深夜,小周还会收到同事“倾诉心声”的微信。
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后,小周却突然感到有心无力,甚至觉得不耐烦。
“那天,要好的同事又跟我吐槽领导阴晴不定,我突然就不想理了,发了个表情包应付。”
“还有一次,另一个同事在吃饭的时候频繁谈某个项目对接困难,我脱口反驳她与其抱怨不如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最后那顿饭只能尴尬收场。”
“每次过后我都很后悔,不知道自己怎么变得这么冷漠麻木,但重温一遍现场我还是会感到不耐烦。”
其实,当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过度共情时,会感到心累、压抑或不耐烦,这时身体会启动一种“冷漠”的行为机制,也就是“间歇性冷漠”的体现。
适当的距离
让人维持舒适社交空间
生活并不是小说里的乌托邦,人是一种情感复杂的生物,我们没有办法在每时每刻都保持百分百的热情。“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就是由无数个关系破裂的例子证实出来的。
当父母过度掌控孩子的生活就会让孩子感到压力,生出反感。当孩子提出喘息的诉求时,如果父母以孩子不懂感恩、自私自利的理由谴责孩子,就会让情况越来越糟,陷入死循环。
“间歇性冷漠”让你的人际关系留出喘息的空间。
上面例子中的小周说,在她收到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后,工作状态和个人情绪也逐渐受到了影响。
“一开始,我只是担任帮助别人排解抱怨的角色,可慢慢地,我也开始对领导和同事有所不满,甚至产生怨怼。”
“而且,有时我还会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上,导致经手工作频繁出现问题,被通报批评。”
“间歇性冷漠”会提醒你把关心的对象转回到自己身上来,让我们把握住一段关系中进退的平衡点。
“间歇性冷漠”
让自己和这个世界达成平衡
心思细腻、敏感的朋友相较于其他人会更容易发生情感“透支”。比如,当过度共情时,会出现替代性创伤的情况,比朋友更生气、更感伤他们所遇到的事情。这样一些过度的情感沉浸都会让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情感平衡这件事情上,以至于耽搁现实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
而“间歇性冷漠”就是给了我们的情绪一个休养期,让我们能更快地让自己充满新能量。那么,我们怎么在人际关系中正确做到“间歇性冷漠”呢?这里有三点建议:
1.认可共情疲劳,允许间歇性冷漠
当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处理一些情绪、想法、感受,尝试后退一步和它们保持距离而非与之纠缠,这样可以帮助自己获得平静的状态。所以,不要为间歇性冷漠的出现感到困扰,它的出现能让你卸下情绪的疲惫,重拾片刻以待更好地出发。
2.设定情绪接收额度,维护个人边界
一个人的共情力和体力一样,都有一定的上限。一旦我们接收外界的干扰情绪超过上限值,就会出现共情疲劳,继而情绪倦怠。所以,为自己设定一个“情绪接收额度”,维护个人边界显得格外重要。
当接收外界的干扰情绪已经超出自己能承受的额度,可以选择“摆烂式共情”,及时从别人的情绪中撤离出来,避免过度消耗自己。比如,对方在不断地倾诉苦恼和愤怒时,可以尝试使用“是吗”“确实”“我也这么觉得”等回应词。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自己情绪疲劳,也可以让对方顺利倾诉完毕,双方都比较满意。
3.适当屏蔽负面信息,学会自我疗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更多的情感故事,无形中也承担了更多的情绪风险。除了身边的朋友同事,网络、新闻、社交媒体等也在不断地传达各类情绪。这时,我们可以尽量屏蔽可能会对自己造成负担的干扰项。
比如,有意减少自己刷手机的频率,避免涉猎过多的负面消息,从而造成情绪负担。在远离社交媒体的时间里,我们还可以多看看书,多思考一些情绪背后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学会自我疗愈。
间歇性冷漠不是一种自私,反而是一种真诚。学会“间歇性冷漠”的人,不仅能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细细陪伴,也能在情绪疲惫的时候坦然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片刻。
一个人最舒服的社交方式,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让外界的情绪填满自己的内心。只有懂得呵护自己的感受,好好关注自己,方能更好地接纳外界的人来人往。
原标题:《【早读】不论和谁相处,都要学会“间歇性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