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一种人与人之间可爱又奇妙的互动

2023-08-04 11:13
上海

原创 月食APP KnowYourself

策划、撰文 / Ivan、Koei

专业支持 / Wany

编辑 / KY主创们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

和某个同事、朋友或是伴侣朝夕相处久了,某一天你会突然说出对方的口头禅;或是在谈论一件事时,做出自己之前从没做过的动作,回想才发现,那正是对方用来表达当下情绪的肢体语言。

这种像照镜子一般还原他人语气、口头禅或是肢体语言的行为,叫做“镜像”(mirroring)。镜像经常发生在社交场合中,特别是在和亲密的朋友或家人的相处中,通常不会被双方注意到。

虽然它的存在感看似很低,但它的出现却是你们关系亲密的一种证明。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感情很好的情侣或是朋友,举手投足之间会越来越像对方,甚至有时可以达到共脑的状态,这就是镜像不断在彼此之间发生的结果。

“镜像”是如何发生的?对我们又有哪些影响?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

镜像,一种人与人之间可爱又奇妙的互动

镜像,其实是一种下意识地模仿另一个人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等的行为。

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会通过镜像身边的人的肢体动作、语音语调,来试图理解他人的情绪,和他人建立联结。

镜像他人的本能刻在了我们的身体里,长大后我们依然会下意识地去镜像他人。不过,我们只会“镜像”那些我们喜欢的、想要靠近的人。如果对方是我们不喜欢的、有敌意的人,“镜像”就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当镜像发生时,正说明我们对被镜像的人产生了好感,想要与ta建立融洽的关系。并且,我们对一个人的好感越强烈,就会做出越多镜像ta的行为。

不过,镜像与有意识的模仿不同,后者是有意识地、公开地模仿另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这种刻意模仿他人的行为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生活中常见的镜像行为有这四类:

1)重复对方所说的话

比如,当好朋友说“今天吃什么呢~”,你很可能会脱口而出“吃什么呢~”,而不是立刻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类似这样的互动虽然没有推进事情的进展,但却让你们感受到放松、愉悦。

2)配合他人说话的节奏、语音语调

如果你是一个说话语速很快的人,而你喜欢的人说话却慢条斯理,聊天时你很可能会为了配合ta的节奏而放慢语速。

3)表现出和对方一样的情绪状态

有些人很容易共情他人的情绪,当对方大笑时自己会不自觉地微笑,当在乎的人哭泣时自己也会忍不住流泪。

4)做出对方的习惯性动作

比如对方常常用掐人中表达自己快要被逼疯了的情绪状态,下一次你感到头秃时,你也不禁做出了相同的掐人中动作。

以上这些镜像行为都说明,当我们对一个人有好感时,对方的一举一动会慢慢渗入我们的脑海里,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镜像会产生哪些积极的作用?

1)镜像可以拉进和对方的距离,让ta更喜欢你

学者Kühn(2010)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当我们在镜像对方的行为时,会激活ta们大脑中控制着奖赏机制的区域,发出的信号会让ta们感到快乐和欣喜。而另一项研究也表明(Gueguen, Jacob & Martin, 2009),当我们镜像他人时,ta们更有可能会喜欢我们。

这可能是因为,镜像行为会让对方感知到彼此之间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会让双方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可以成为两人建立关系的基础。

可以说,当我们和他人刚刚相识时,镜像可以成为和他人建立联结的钥匙。

2)镜像有助于促进同理心,减少冲突

当我们下意识地进行“镜像”时,其实也潜在地表明了我们愿意去共情他人(Kupfer, 2018)。

在做出具体的行动之前,我们会先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共感对方,比如看见ta正在流泪、大笑等等,从而感受到对方的悲伤或是喜悦。当我们下意识地去模仿对方的姿势、手势或语气时,这种“镜像”行为让我们更加地感同身受,加深了对对方情绪的理解。

正是因为扩大了这种情绪体验,可以让我们减少关系中那些可能因猜忌或误会而引起的冲突和相互防御,从而与对方建立起持久的关系。

3)镜像可以帮助他人调节情绪

镜像除了能让我们更真实地感知对方以外,被模仿的人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确认」了。当自己感到愤怒、悲伤或是遗憾的时候,这些反应能被身边的人看见和产生同频,其实就是一种倾听、理解和陪伴的表现。

比如,在我们因失去了亲人时而嚎啕大哭时,好友同样地面露忧色,会让我们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消化这种悲伤的情绪,这种理解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情绪,更快地走出悲伤。

因此,比起直接用语言表达抚慰,“镜像”是一种更直观地表达感同身受的方式,也是一种强大的沟通情感的工具,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镜像还会加强亲密关系中爱的感觉

镜像所带来的种种积极影响,甚至还会更多地作用在浪漫关系中(Chartrand & Lakin, 2013)。

如前文所述,我们会更加倾向于去镜像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所以“镜像”行为其实是向对方传递了一些积极的信号——“我对你有好感”、“我喜欢你”。也因此,在浪漫关系中的彼此会感受到爱意的表达和流动。

当我们发现伴侣与自己“镜像”的时刻,比如看剧的时候会同时发出惊呼、会翘着一样的二郎腿坐着、在交谈中异口同声、甚至在散步的时候迈出同样的步伐,都会刺激大脑分泌大量的催产素(Schneiderman, 2012)。这些激素会增强关系中的亲密无间,让我们更加信任和依赖对方。

久而久之,频繁的肢体接触和情绪交流会不断地积攒这些“行为镜像”时刻,最终会促成恋人们大脑中的神经也产生了镜像,也就是俗称的「共脑」(Kinreich, 2017)。

我们会发现,自己好像能够补全伴侣说的话、精准预测对方的行为,甚至连思考方式都逐渐趋同,就像掌握了读心术一样。除此之外,研究还证明,处于长期关系中的恋人们会有更多的“镜像”行为,且婚姻越幸福的伴侣,共脑活动也会更多(Li et al., 2022)。

(除了镜像,事事有回应也能增强爱,后台回复关键词「回应」查看更多内容~)

不过,以下3种“镜像”需要警惕

虽然镜像在亲密的关系之间是一种无意识就会产生的行为,但也有人会有意识地利用它,来博取他人的好感,从而实现自己目的。

好在有一些信号能帮助我们识别关系中的镜像究竟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还是只是刻意的伪装:

1)无论你发表什么样的观点或看法,你发现对方跟你都是一致的。

当我们刚结识一个人时,会倾向于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共同点越多我们越有可能对ta放下戒备,产生好感。

但如果你发现无论你说什么,对方的回答都是“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也这么觉得“,那么你可能要警惕对方是否对你别有所图,所以才在你面前刻意伪装得很合拍。

可以观察ta的处事风格、价值观在不同事情上是否有矛盾的地方,如果出现了前后不一致,那么ta之前的表现很可能只是为了迎合你。

2)即使你表达愤怒的感受时,对方也依旧在“镜像”。

虽然我们很容易对亲密的人的情绪感同身受,从而镜像ta的情绪状态。

不过研究发现,人们不会模仿伴侣或是朋友的愤怒的面部表情,然而当陌生人表现出愤怒时,人们却会出于有趣或是嘲笑,而模仿其愤怒的表情(Häfner & IJzerman, 2011)。

所以,当你因为一些事情感到生气,向对方传递你的愤怒时,如果ta依然在重复你说的话,或是模仿你的语气,说明对方并没有认真地倾听自己的情绪,甚至很有可能趁着模仿你的同时,来表达ta的嘲弄和讽刺。

3)对方在关系中的表现,只有与我们相似的“镜像行为”,没有能够展现ta们真实性格特点的行为。

没有人会是与他人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存在。当一个人只在关系中展现出和你相似的部分时,说明ta其实将镜像作为一种策略,而将真实的自己藏了起来。我们无法深入地了解对方,比如性格、习性等等。

然而好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彼此都是真实、独立的个体之上。两个没有差异性的个体会导致关系状态一直原地打转,难以建立真实的链接。

镜像行为就像关系中只有彼此才能够读懂的一种「加密语言」。当我们意识到镜像那一刻时,会产生一种“你好懂我”的乐趣和快感。

不过,镜像行为并不是衡量关系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关系中没有镜像行为也不必过度担心,留心在日常的相处中慢慢地去发现这种乐趣就足够了~

References:

Chartrand, T. L., & Lakin, J. L. (2013).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human behavioral mimicr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 285-308.

Gueguen, N., Jacob, C., & Martin, A. (2009). Mimicry in social interaction: Its effect on human judgment and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8(2), 253-259.

Häfner, M., & IJzerman, H. (2011). The face of love: Spontaneous accommodation as social emotion 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12), 1551-1563.

Kinreich, S., Djalovski, A., Kraus, L., Louzoun, Y., & Feldman, R. (2017). Brain-to-brain synchrony during naturalistic social interac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7(1), 17060.

Kühn, S., Müller, B. C., Van Baaren, R. B., Wietzker, A., Dijksterhuis, A., & Brass, M. (2010). Why do I like you when you behave like me? Neural mechanisms mediating positive consequences of observing someone being imitated. Social neuroscience, 5(4), 384-392.

Kupfer, Tom R. (October 2018). "Why are injuries disgusting? Comparing pathogen avoidance and empathy accounts". Emotion, 18(7): 959–970.

Li, L., Huang, X., Xiao, J., Zheng, Q., Shan, X., He, C., ... & Duan, X. (2022). Neural synchronization predicts marital satisfa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34), e2202515119.

Schneiderman, I., Zagoory-Sharon, O., Leckman, J. F., & Feldman, R. (2012). Oxytocin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romantic attachment: relations to couples’ interactive reciprocity.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7(8), 1277-1285.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