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原《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去世,享年66岁
2023年8月1日,著名摄影师、原《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离世,享年66岁。
郑鸣
郑鸣生于1957年。公开资料显示,郑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先进农业电影制片厂,后进《中国青年报》当摄影记者。媒体人身份之外,还曾担任过纪录片导演,新闻摄影代表作有《望长城内外》《倒闭后的滋味》等,纪录片代表作有《往事歌谣》《重返驼峰》《杨丽萍的舞蹈艺术》《半个世纪的爱》等。1986、1987、1988年,他曾连续三年当选“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是中国新闻摄影改革的代表性人物。
《望长城内外》,1986年。郑鸣 摄
《倒闭后的滋味》,1986年。郑鸣 摄
《监狱里的春节》,1987年。郑鸣 摄
“摄影是把现实生活图景抽象出来,成为某个事件,某一个特定环境和人物的一个符号,这是摄影同其他艺术形式最重要的区别点。”郑鸣曾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演讲时,讲述了摄影思维的自我意识与训练,“我们应该强调并重视纪实摄影对于历史的记录作用,对未来的启示作用和定格作用。要努力使自己所记录的事物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所留下的清晰符号。”
《外滩望浦东》,1983年11月25日。郑鸣摄影作品
作家阿城曾在《在远处看郑鸣的新闻摄影》中这样写道郑鸣的照片:
我的印象中,郑鸣很少谈创新,这倒也防他一下。郑鸣听人谈话,眼神儿虚直,过两天儿看他的活儿,心中一惊:这小子反应贼快,蔫土匪。
郑鸣毕业后分到农业电影制片厂,又转到中国青年报当摄影记者,又借出去搞了一部电影,幸亏有些麻烦还不能发行,否则也是叫评论界架起来放到创新的火上烤的主儿,他的几个同学都是大闹天宫叫太上老君炼了丹,郑鸣手里慢慢积了不少东西,我知道一定得闹出点儿乱子。果然,1985年他得了一个新闻摄影奖,全国性的。
我不知道郑鸣照过签字仪式没有,方正官员和名人在他手里老变样儿。英国女王和她的丈夫神离貌亦不合,刚东张西望一下,咔嚓,郑鸣按了快门儿,安了个“望长城内外”的标题;法国影星阿兰德龙从北京机场候机厅出来,偏头儿向上一望,我估计飞过去一只蝇子,北京不缺小虫儿,咔嚓,郑鸣按了快门儿,说是“阿兰德龙很牛地进入北京”。
郑鸣摄影作品
郑鸣更多的是摄影“人民大众”,加引号儿是因为人民大众在形象上以往一直有个标准,从喜晒丰收粮到捧读红宝书,郑鸣拍的都是引号以外的,往学术上扯,郑鸣有他自己的决定瞬间。别的不说,郑鸣幽默,这一点在他电影学院的同学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平常聊天儿,一个赛着一个贫,一个比一个损,闹作品的时候,全都哲学了,怪。幽默的品性得有哲学,可哲学是土匪,幽默是蔫土匪。
郑鸣的作品有新真实主义摄影美学的特征,但不纯粹。布列松他们的作品常常只有地名和年份,看的人会以一种纯粹的眼光去判断,或者说引起全部的经验,而经验又被照片纯粹化了。布列松他不知道决定了什么,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知道被纯粹了什么,但经验使我们可以讲出无数的东西,不像大学二年级女学生常挂在嘴边儿的“感觉真好”,你问什么感觉,她说就是一种感觉嘛;你问什么好,她说就是好呗。虽说客气,倒有可爱在里头。
郑鸣摄影作品
我不敢说我被郑鸣的摄影所引发的经验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比如一个美国人,美国人听你讲中国,常说Than’s intorooting,that’s wonderful,你别以为真是“有意思”、“奇妙的”,其实他们的意思只是中国人听到什么事儿,说,“嘿,中国的事太天方夜谭,新闻,是刚发生的事儿,还在人的经验过程里,否则是奇闻。”
奇闻可要费点儿事儿讲子丑寅卯,所以我理解郑鸣给他的照片加了文字,所以有的照片像电影中的定格,前后知道了,定格儿的瞬间就知道决定的是什么了。摄影文字其实很不好搞,郑鸣是此中妙手。科特兹有一张照片的标题是“火线之后,戈洛戈利,波兰,1915。”照片上是斜对镜头坐在一条横木上的4个士兵,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点儿草。仔细看,他们的裤裆都在膝盖处,科特兹写道:我照了一张4个如厕的兵的相,其中一个后来死了,我本来要给他老婆他最后一张照片,可我只有这一张了,她明白并且谢谢我。另外一张的标题是:等船,布达佩斯,1919。画面是8个坐着叙话的妇女。科特兹写道:我绝不为了题材跑好远,它们一般就在我门口的台阶儿上。我分析不了这回事儿,人家问我是怎么搞出来的,我不知道:事儿自己会说话。 是,郑鸣的东西自己会说话。而且,有人早就隔过这篇文字在看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