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观察|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文化逻辑
今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如何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间关系是怎样的?本文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此进行解读。
中国国家版本馆内景。新华社 资料图
一、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所谓文明指的是在理性指导下人类实践的成果总和。文明既是由人创造的,也是为人服务的,而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文明存在于相应社会共同体之中,从而构成了文明体。作为精神性的力量,理性既指导人类创造实践成果,理性也反映人类实践的创造成果。于是,我们就将人类实践成果的精神性反映形态,称之为文化。这就意味着文明是文化的内容,文化是文明的反映。因此,文明的影响需要靠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延续需要靠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早之一进入文明阶段,并至今没有中断过自身文明发展的唯一文明体。在古代和古典时期,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形成的理性结晶和实践成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创造辉煌文明成就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灿烂文化成果。由于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自身发展历史,这就使中华文化既做到代代相传,内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基因,又得以不断累积,形成了拥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特点,从而为中国特色奠定了文明基础、锻造了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对于一个长期延续的文明体来说,文明的发展,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和跃升。中华文明也是在不断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得以发展的,与之相适应,中华文化也同样经历着不断扬弃的过程。在古代和古典时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据文明发展的需要,既不断整合各类文化思潮,又不断推动整体文化发展,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些文化中,随着时间流逝,有的已经过时了,乃至成为了糟粕,有的依然还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既对当今中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影响。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华文明发展,而且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也具有独特作用。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最早的现代文明,是在资本主义方式推动下诞生于欧洲的,随后通过现代化浪潮在全球得以传播,并对全球其他文明体产生了重大冲击。鸦片战争之后,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古典文明的崩溃和封建王朝的腐朽,使中华民族也因此走向衰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文明转型并构建现代文明,就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经过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根据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探索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清障任务。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选择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来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阶段任务,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要素和内容要素的生成和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具体要素生成阶段向整体形态发展阶段跃升,并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走向定型。当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文明内容,而且也为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在“结合”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
在推动文明转型并构建现代文明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秘诀之一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为什么这一“结合”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成效呢?其中机理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做出了回答。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四、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中繁荣中华文化
文化反映了文明,文化也塑造了文明,文化在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具体来说,中华文明有着以下几方面突出特性:
一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二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三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四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中华文明这些特性,既在中华文化塑造过程中得以生成的,也在其发展过程中转化为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因此,这些特性,既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维度,也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根据,还是我们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因。
当前我们已经迈进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根据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内在关系,遵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内在逻辑,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指示精神。
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者郑长忠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