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高: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如何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2023-08-01 07:22
来源:澎湃新闻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 资料图

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自2012年中国宣布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以来,这些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未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希望达成怎样的目标?中国有哪些可以输出的经验?7月27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

李高表示,在全球落实《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中国将继续落实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立足发展中国家切实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和非洲国家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推动低碳示范区建设,创新性设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丰富能力建设培训形式和内容,继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以下为专访全文:

合力应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

澎湃新闻:在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程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有何意义?

李高: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全球合力应对。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体举措,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国实施开展了哪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我们有哪些优势?

李高:自2012年以来,中国通过开展低碳示范区建设、物资援助、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相关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帮助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累计安排超过12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9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6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中国与老挝、柬埔寨和塞舌尔等国共同开展低碳示范区建设,通过援助低碳物资、联合编制低碳示范区规划以及开展能力建设等形式,以“物资+智力”相结合方式,促进当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开展物资援助项目。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援助项目兼顾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领域,遴选绿色低碳产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经统计,在清洁能源领域援助离网储能系统和光伏并网系统20套、清洁炉灶1万台、太阳能LED路灯2.5万套、户用光伏电源系统5.7万套;在低碳交通领域援助电动公交车、新能源客车、卡车、小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各类新能源车辆265辆;在节能产品领域援助节能空调3.2万台、节能灯具300万个;在灾害预警领域援助遥感卫星1个、气象机动站3个;在环境监测领域援助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0座、便携式环境监测设备35台。

举办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班。中国围绕绿色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与技术、气候投融资、适应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监测与预防等主题,精心策划52期能力建设培训班,培训了120个发展中国家约23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通过课堂学习、参观考察、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学员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帮助相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澎湃新闻:在区域合作方面又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高:在区域合作方面。2021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布《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启动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计划专项,中国与非洲相关国家将拓宽合作领域,助力非洲走上自主可持续发展之路;2022年4月,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共同成立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举办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对话交流会,对加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交流、推动开展务实合作有重要意义;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中国-东盟红树林研究、低碳学校(社区)建设等相关工作。

2022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起“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旨在确保到2027年底全球所有人都能享有早期气象预警系统的保护,免受极端天气、洪水或气候灾害事件的影响。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就与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共同签署关于支持开展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三方合作协议,通过援助早期预警设备物资、举办能力建设培训班等方式,支持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实施,为相关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灾害风险和早期预警能力提供帮助。

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澎湃新闻: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开展十多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李高: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开展十多年来,援助范围逐步扩大,援助内容逐步丰富,南南合作成果扎实,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获得国际社会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相关发展中国家对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和感谢,十年间累计收到受援国多种形式的感谢百余次。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高度评价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表示“中方秉持‘授人以渔’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碳市场已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2.40亿吨

澎湃新闻: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有哪些可以输出的经验?

李高:无论是绿色低碳发展,碳市场建设,还是适应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方面我们都有可以输出的经验。比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中国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风电、光伏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在碳市场建设方面。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首次通过市场机制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截至2023年7月2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40亿吨,累计成交额110.61亿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企业减排意识和减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减缓气候变化同等重要。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委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推动各地发布实施本省适应行动指南。研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动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不断提升。

在气候投融资方面。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2022年8月,9部门联合公布了23个地方入选试点名单。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指导,定期调度进展,截至2022年底,试点地方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2万亿元左右,引导和激励更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对外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贡献。

澎湃新闻:在全球落实《巴黎协定》的背景下,未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希望达成怎样的目标?

李高:在全球落实《巴黎协定》的大背景下,中国将继续落实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立足发展中国家切实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和非洲国家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推动低碳示范区建设,创新性设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丰富能力建设培训形式和内容,继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时间轴:

2012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2亿元人民币,开展为期3年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等应对气候变化。

2014年9月,张高丽副总理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大力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现有基础上把资金翻一番,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提供600万美元以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时宣布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即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并在会上重申关于建立200亿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倡议。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倡议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