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 持续擦亮民营经济和制造业金名片
编者按:区委十六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在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实践上示范引领。我们必须锚定三大战略目标,把握四大战略原则,强化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以持续擦亮“六张金名片”为抓手,既着眼长远,更着手当前,始终走在前列。我们将推出系列文章,解读“六张金名片”,剖析其中蕴含的发展逻辑,见微知著、加油鼓劲,进一步凝聚起奋力冲刺、实干笃行的强大合力。今天推出第二篇《推进新型工业化 持续擦亮民营经济和制造业金名片》。
再过些天,萧山新型工业化大会将举行。
这个大会,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萧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型工业化再燃激情、再展雄风、再创辉煌。
的确,“工业立区”是萧山最鲜明标识、最厚实底气——
历史上,萧山形成了“工业主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路径,为面向未来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充裕的民间资本;如今,站在“前人肩膀”上,萧山聚焦新型工业化,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行样板。
以实体为着力点
如今,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如火如荼。
这一次,会议主场放在萧山,党政部门、企业代表等齐聚钱塘江南岸,共探专精特新未来之路。
“国字号”会议落地背后,是萧山展现出的巨大“吸引力”。目前,全区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749家,各梯队数量稳居全省全市前列。
这仅是一幕。
20年来,萧山牢记殷殷嘱托,持续深化对“不断提升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和创造性落实,不断做大工业总量、加快提高工业质量,推动从以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转型,从“村村冒烟、镇镇点火”的乡镇经济向平台带动的都市经济转变,让实体经济成为最坚实的基础。
膜材料小镇鸟瞰图
当前,萧山正着力打造“2+3+X”先进制造业集群。如深化数实融合,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打造全省产业数字化第一区;又如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建设“膜材料小镇”等一批千亿级“链主型”产业园区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萧山还将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赋能”,高水平构建“4+4”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齐头并进态势。
这意味着,萧山将持续放大自贸区、保税物流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多区叠加效应,大力发展信息软件、直播电商等营利性服务业,全力推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总部经济”做优做强,为全省全市新一轮发展创造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萧山经验。
以平台为支撑点
“中国视谷实体化展厅”亮相,视谷创新中心全面启用……自启动建设以来,“中国视谷”快马加鞭,并纳入了部省共建新一轮合作协议。
“中国视谷”起笔湘湖。作为萧山“母亲湖”,当前的湘湖正聚力唱好新时代“西湘记”,全力打造中国最美生态湖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跨湖桥文化和吴越文化集中展示地、“中国视谷”和“萧滨一体化”核心承载地。
湘湖是萧山四大平台之一,也是“平台强则萧山强”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立足“产城人文”深度融合,萧山深化“兵团+专班”,推动资源要素进一步集中,不断提升平台贡献度和首位度。
在这一基础上,萧山加快释放“平台带动”效应”,全力推动平台成为最硬核的支撑。
临空经济示范区对标上海临港新城,一体推进大征迁、大建设、大招商,加快跻身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前五强,打造世界级开放门户和临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萧山经开区对标昆山经开区,推动市北、江南科技城、绿色智造产业新城三大“兵团”系统重塑,通过3年努力,力争进入全国开发区前十强,打响萧山第一平台“金字招牌”。
钱江世纪城近学钱江新城、远学珠江新城,以“总部”为引领,以“金融、科技”为支柱,构建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和中央科创区两大引擎,加快跻身全国中央商务区前列。
无疑,不久的未来,在“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的新征程上,平台将成为引领萧山高质量发展的最大“IP”。
以创新为关键点
日前,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名单公布,萧山成功入选。
根据计划,首批试点单位将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新路径,这也是萧山正着力破题之道。
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启动区块
一直以来,萧山以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强化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快科创赋能产业发展,引进了北大信研院、浙大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湘湖实验室等一大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打开了“研发创新+联合实验室+智能制造”的产学研一体化新方式。
从过去五年看,高能级创新平台对萧山赋能极大:国高企业从295家增长到18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33.2%提升到67.4%,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94%提升到3.42%……数据背后,是萧山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面向未来,萧山将深入实施“创新强区”战略,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工程,积极导入世界级顶尖名校资源,吸引更多“国之重器”落户萧山,努力创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力让创新成为最澎湃动能。
目前,一系列组合拳正在打响:
推进院企合作,全域做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构建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生态,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引育工程,实现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总量“双倍增”;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区试点区和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作用,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显然,萧山正大步走在“创新强区”大道上。
记者:姚潮龙
原标题:《推进新型工业化 持续擦亮民营经济和制造业金名片》